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悉尼的华人家里做客

时间:2008/4/14 作者: 修之 热度: 94223
  黄太太和她先生是早年从香港移民到澳洲来的,她是我在悉尼探亲小住期间,认识的几位澳籍华人之一。老两口非常善良,热情好客,混熟了,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第一次去她家,是一天早上,晨练结束时,黄太太邀请大家到她家喝早茶。一起打太极拳的几位朋友们都去了。郭先生和黄太太的老伴黄先生热情邀请我们搭坐他们的车。我看两位老先生年纪太大了,平时打拳的时候,都颤颤微微的,开车时却神勇得很,如同楞小伙子似的,有点不敢坐,决意随同其他几位太太随黄太太步行到她家。只有我丈夫见盛情难却,坐上郭先生的车。
  
  黄太太家离公园步行10分钟路程。平时去公园,黄先生开车去,黄太太步行。黄太太饮食讲究,面部皮肤保养的白皙细腻,显得非常年轻。加之特别注意锻炼,七十多岁了,仍然步履轻盈,打拳跳舞,灵巧敏捷。
  
  她家的房子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建的,是那种被称作house的大平房。起脊,红瓦,水磨石墙面。在那一片住宅中,属于连车库都没有,特老旧,很不起眼的那种。门前是个不太大的花园,划出一块地方停车,很紧凑。两室一厅,装修简朴,空间逼仄,物品摆放稍显凌乱。进到厨房,我才眼前一亮,哦,外国人家里的厨房原来是这样!整个厨房占房屋总面积三分之一的样子,有四十平多方米。东、南靠墙的两边是灶台,台上台下装有橱柜,各种厨具锃明瓦亮,一应俱全。朝南并排几扇老式窗户,使得厨房比住宅内任何一间屋子都显得洁净明亮。厨房中间分为两个区域,靠灶台一侧设一长方形的案子,是切菜、配佐料、做面食的地方。北侧放着一张长方形木质餐桌,十几个人就餐,宽宽绰绰。三开门的大冰箱,有两米高。摆放在靠厨房门口的地方。打开冰箱,里边装满了整条的三文鱼、大块的火腿、牛奶、水果、饮料和蔬菜。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令人咂舌。和冰箱相对的墙上镶着一佛龛,供着点心水果。香炉里的香灰立在那里,似刚刚燃灭。可见女主人一天中大部分时光是在在厨房里消磨掉的,香港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在这里也可见一斑。
  
  厨房还有一扇门通往后院。站在门口抬眼望去,院内景色一览无余。方方正正的一圈甬道将院子隔成两部分。四周种满了蔬菜、果树、花卉。园子中间是一片形状规则的草坪,放着桌椅和遮阳伞,看样子是一家人的休闲娱乐场所。用厚塑料布垫底的小鱼塘里,鱼儿怡然游动。小葱、芹菜、韭菜,油菜,一畦畦葱绿娇嫩,葡萄架、南瓜架兄弟般并排站立,几只篮球大小的南瓜被网兜垂吊着,编织出国际大都市另类风景。挨着西墙根是一排果树和木本花卉。粉红色的月季高大粗壮,棵棵含苞待放。一棵硕大的白玉兰花开得正旺,香气袭人。浏览一圈下来,竟说不准这个几百平米的地方是花园还是菜园。
  
  听女主人的一声号令:“喝早茶啦!”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花园,依次入座。本以为“早茶”是一杯牛奶或茶水佐以点心。其实不然。原来招待客人的“早茶”正儿八经是一顿像样的早饭。精心制作的炒面,慢火熬的稠粥,用筷子能在粥里挑出鸡块、蘑菇、鲜虾仁等四五样东西。桌上还摆了几种自家烤炉烘制的小点心和几碟小菜。大家都很实在,大碗盛粥,大口吃菜,吃得很香甜。唯独我和丈夫觉得还是雪白的大米稀粥好喝顺口。肉和蔬菜油盐糖混到米里煮,材料再精细,也不合咱北方人的口味。
  
  饭后翻看黄太太家的相册,得知黄先生是一艘万吨货轮的船长,婚后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悉尼一家公司就职,小儿子留在香港发展。黄太太一直在家里相夫教子,主打家务,没有出去工作过。其中还有很多照片记录了他们现在居住的房子和花园的建设过程。
  
  问及黄太太在祖国大陆还有什么亲人时,黄太太说,亲人们已经分别太久了,不走动了,只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回过一次原籍。印象中,老百姓穷死了,苦死了。过海关的时候,她把给亲属们带的衣服全穿在身上,有十几套。到家不大一会儿,亲戚们就把这些衣物全抢光了,连手上的戒指都没给留下。当我把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广东珠三角地区老百姓富庶的生活状况告诉她时,她将信将疑地问我:“你怎么会知道?”我说:“我参加省里在广州举办的培训班时,曾在广东各地参观学习过。亲眼见的!”她这才开心地笑了。
  
  以后我自己又去过她家两次,都是因为帮助她发面、蒸馒头一类的小事。招待我一个客人,黄太太会切一盆水果端到我面前,唯恐我不吃。她的举动,真是吓著我了。可能我在她的心目中仍旧是“穷死了,苦死了”。
  
  黄太太一家在这里的日子虽然过得安逸幸福,也着实让我们羡慕,但是,他们的生活中缺少困难的折磨,缺少亲情的搅动,实在是太平淡枯燥,太单调无味了。是因了孤单无聊和无奈,才把精力都投入到花园里的吧?我怀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