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日本广岛的思索

时间:2007/11/29 作者: 朝望 热度: 90702

  盛夏的七月,日本和上海的天气一样潮湿闷热,安顿完所有的事务后,我和家人商讨去什么地方。儿子首先提出去广岛,丈夫说征求日本教授的意见再制定一下出游计划,于是我们就想听听日本人的建议和对日本认识。丈夫还把儿子的建议告诉冈山大学的教授,他木纳地说道:“哪个地方有什么好看?还是去城堡看看吧!”我虽然不赞同他的看法,但是我能体会出日本人对于悲情的广岛永久记忆,也许是教授的话语更加刺激了我的家人神秘感,后来我们决定在八月五日广岛。
  
  清晨,我们坐上了由冈山开往广岛的第一班城铁。车上有许多上学的初、高中生,整个车厢里人满为患,我几乎是和日本的学生后背紧贴在了一起。虽然整个车厢拥挤,但是没有一点嘈杂声和喧嚣声,我环顾着周围的日本孩子,在车厢中彼此之间很有礼貌,交谈都是相互贴近小声交流片刻。我就在比较靠近坐位的地方发现了四个高中生在协作抄作业,每个人手里拿着不同的作业本,写完的人很有耐性地等待着其他人,交换的动作是统一进行,我有意靠近看清是物理、化学、英语、数学,估计每个人负责一科目等到清晨在车上抄完。目睹了这个场景后,我想起了世界许多人对日本人的评价是协作和团结的民族,我亲眼见到了这个民族的特点在青年身上的表现。此时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话语在我的脑海中闪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话语,早就听说日本人以团结而著称,我想此时再加上:“少年团结则民族强大”。
  
  广岛,平静而有俊秀,没有感受到什么不平和的气息,我们寻找着原子弹给这个城市所遗留的痕迹。其实早年的记忆里有日本的连续剧《血疑》中有关于核辐射的后果,那些医学上的特有的名词也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和对于核问题的思索。我久久徘徊在原子弹的原爆点的残破的建筑物前,仰望这个废墟上空的蓝天,我不禁想当年的二十万人成了冤魂,战争就是这样让无辜的人民永远成为牺牲品。在博物馆里看到了第一例由于辐射而导致死亡的日本女孩照片,我想她和中国南京大屠杀中的百姓是一样,这样来承担战争的后果。
  
  在纪念广岛殉难的纪念碑前,我遇到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手里捧着一个纸盒子,对来到纪念碑前的人们请求捐款。其中一位错认为我是日本人的老人,向我讲述一些关于广岛原子弹的危害,并要求我为受害者捐款,我虽然听不懂其中的细节但是他讲述的内容我基本上是能猜出了一些内容,但是我婉言拒绝了。我心中不禁想起南京大屠杀以及我的姥爷当年的情景,我想关于赔偿问题日本官方对于中国民间又是如此吝啬,我的拒绝让日本老人用很诧异的目光注视了我许久。
  
  其实日本在唐代与中国的关系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李白真切地诗篇中可以看出与日本朋友的友善关系,那首《哭晁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晁衡要回日本的时候诗人王维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的诗相赠,诗曰:“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岛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晁衡深厚诚挚的友情,同样晁衡在离别唐朝长安城时写下了《望月望乡》“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笙山顶上,想又皎月圆。”晁衡已经把长安作为了自己的故乡,彼此深厚的感情可谓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在日本的日子里,我发现日本人对人非常友善,而且神社非常多,到神社里朝拜的人也特别多。日本人有参拜神社许多活动,特别是出生,出嫁后和过年时参拜神社的习俗,因而几乎每个人都被视作某一神社的“氏子”。日本人当中佛教徒有9419万人,尤其是在侵华时期许多日本军队的士兵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我想在屠杀我们中国同胞的时候这些人是怎样把佛教信条里的箴言置于何方?而且立地如何立地成佛?因此在临近广岛附近的宫岛上一个神社里,我看到许多日本朋友带着我国的友人在神社里参拜时,我不时地提示自己的同胞不要参拜,因为也许在这些神社里就有杀害自己同胞的日本士兵灵位。我环顾着神社的建筑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神社中悠扬的乐曲和典雅的摆设是如何协调、平和,在神社的门口有一个木制板上有许多小纸条上美好祝愿是那样的柔和。许多日本的文学和电影在揭示人性中是那样的细腻和甜美,我很难把哪个年代的历史与现在的时刻联系在一起。
  
  日本,一个让我困惑的国家,也是让我思索的国家。我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诠释这个国家的全部,我就像雾里看花一样不知所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