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民间文艺的守望者

时间:2007/7/15 作者: 湘西网事 热度: 78915

  “老人家,我邀请您来跳个舞。”2005年10月15日,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栏目组来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古丈县红石林镇老司岩村采风时,乡亲们热情洋溢地跳起了欢快的邀请舞,著名主持人何娟打着节拍,来到那位全程陪同讲典故、能唱山歌会跳舞、翘着长长八字胡的老人面前,请他共舞盛情。这位68岁的老人,就是人称“民间山歌手”的黄太星。
  
  其实,黄太星不仅能唱山歌会跳舞,还是民间文艺的多面手哩。
  
  老司岩因地处“楚蜀通津”之要道,而旧时得以繁华,在明代即有“小南京”之誉。阳戏和汉剧在该村一直盛唱不衰,多年来在古丈、永顺、保病境内名头较响。在浓酽的民间文化气息的耳濡目染中,童年时的黄太星就在心里播下了文艺的种子。一听到锣鼓响,他丢下饭碗就跑;看到有人表演就凑到前面,生怕没瞧清楚学不到。江湖艺人喜欢逗他,教戏师傅看他是块学戏的料,便收其为徒,悉心调教。后来,黄太星不但在剧团担纲琴师,更是阳戏班子的导演。
  
  闲来无事,老人便自拉自唱,自娱自乐,有时还多方求教。前不久,一位在永顺县王村镇卖歌碟者慕名而来,将他所唱的山歌和戏曲录了三天三夜,拿到街头上一卖,嘿,还真有不少识货者来买哩。
  
  老司岩的龙灯同样也久负盛名。有切角、破四门、老龙推磨、上21张高桌等等“科套”。而能够拿得下耍宝人这个角色,村里也只有黄太星和另外两位师傅。
  
  农村里像结婚出嫁、开大门、起新屋等好事,都兴打溜子,黄太星是填钹子的好手;老人去世灵堂旋丧,黄太星常常被人请去,唱几个晚上的“孝歌”。
  
  记性奇好的黄太星肚子里还有讲不完的故事。老人对老司岩村名的来历、“北河财主”黄儒臣的兴衰、伏波庙和文昌阁的变迁、《酉水船工号子》为何要唱“求儿求女老司岩”的缘由,以及酉水河流域的诸多民间传奇都如数家诊。听他娓娓道来,犹如身处一个神话缠绵的世界,又好似走进了古老而神秘的民俗风情园。
  
  2005年11月份,古丈县文化部门在境内广泛收集民族民间音乐,工作人员来到老司岩,黄太星为他们演唱了近乎失传的拖木号子、挖土号子、报靠(抬轿)歌、闹五更、十二月采茶调及酉水河流域所独有的粗犷奔放的摇橹号子、酉水船工号子等,还即兴演奏了比兹卡(土家族)人引以为豪的咚咚奎……
  
  采录结束后,在场的村民都禁不住赞叹:“想不到这老头心里装着这么多东西,真是看不出奇。”县里的工作人员也由衷夸他是民族民间文艺的“一座宝库”,表示今后要多来“挖掘”。
  
  但是,谁能想到,为了让自己能成为“宝库”,痴迷于民族民间文化的黄太星为之会付出了多少的辛劳和汗水?
  
  随着古丈县实施“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战略优势的凸现,明清古迹老司岩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渐方外人所知,前来这个千年古寨旅游、写生、摄影、考古、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黄在星与热心人组织了腰鼓队、秧歌队、打溜子队、山歌队、舞龙队等,跳起了摆手舞,重建了阳戏和汉剧团,组织了义务导游队,为发展本村的旅游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太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是牵肠挂肚,深感忧虑。当他听人说湘西自治州已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时,欣慰地笑了。笑着的老人,就像默默扎根于酉水河畔老司泉水上的如虬古树一样等待着春天的萌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