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识杭州

时间:2007/5/17 作者: 牛赋 热度: 81600
  儿时,常常听父母亲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说,苏杭二州就是人间的天堂。从那时起,老梦想着有朝一日,到苏州、杭州去玩一玩。遗憾的是,多次乘火车路过苏州都无暇下车,所以至今不知道苏州是个什么模样。杭州虽去过四、五次,也是来去匆匆,根本没有很好地到那些著名的景点去游玩过,对“天堂”的感受实在是太敷浅了!
  
  一九八0年,第一次去杭州,持有纺织工业部的介绍信,是去浙江省轻工厅办事,便住了一个离办事地点较近的宾馆,叫横河区政府招待所。当时,给我的印象是,杭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清洁卫生、交通秩序似乎还不如成都。我于是想,世人都说杭州美,只怕她美就美在西湖了,而西湖又没有时间去游览,所以才有这种不完全的第一印象。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苏杭二州出美人”。是不是由于爱人及物的缘故,才美名大震?为了证明这种奇妙的想法,我便下意识地观察所见到的每一个人。几天时间过去了,竞然没有遇到一位令人“看不够”的帅男倩女,更不用说西子之类的人物了。我由此想到“美”这东西,多半是文人们创作出来的。杭州也好,西湖也好,恐怕也不例外。历代文人墨客,到底写了多少赞美西湖的诗文,我想没人能够说得清楚。而比较公认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后来人们又把西湖叫做西子湖。并误认为西施就是杭州人。而据考证,中国历代以来公认的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都不是杭州人。西施是浙江诸暨人,距杭州有差不多两百公里。其余三位,王昭君是湖北姊归人,貂蝉是陕西米脂人,杨玉环是四川灌县人。与杭州相距更远。因此,我想“苏杭二州出美人”一说,无论从历史或现实角度讲,都是站不住的。
  
  文人们创作出来的美,岂止杭州?比这更典型的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大板城和跑马山。本来一个是气候十分恶劣的西域小镇,一个是几近荒凉的小山坡,王洛宾辈以《大板城的姑娘》和《康定情歌》的动人旋律包装起来,推向全世界,使数以亿计的人们为之倾倒!而后,居住在这两个地方的人们,在感到无比自豪之余,为迎接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游客,便不遗余力地把它修葺打扮一番,才造就了今天这般美丽的模样。我揣想西湖定然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话虽如此,杭州毕竟是江南的中心,是自唐以后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文人众多,文化氛围特浓。越剧、绍剧、评弹、江南小调“男女老少总不离”,无论城乡,随处可闻。许多表现开放的风俗习惯,更令我这个四川老坎,窘态百出!我们住的那个横河区招待所(亦称宾馆),当时房间里尚无盥洗间之类的设施,整个宾馆只有一个同时可容数十人的,男女共用的淋浴房。在里面,男的穿个裤衩,女的除裤衩以外,只多了一副胸罩。男女相背,各自面壁而浴。有的女孩,为图方便、利落,索性把胸罩也取将下来,挂在喷头上,一边洗浴,一边哼起江南小调,旁若无人,怡然自得!我多次走到浴房门前,望而却步。同行的韩,鼓励我说:“这叫入乡随俗,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于是才厚着脸皮闯了进去。另外,宾馆还有一个男女共用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侧所。每次肚子里面发着了,都尽量克制,待瞅到没有女人时才进去,而每每刚一进去,女人就象幽灵一样跟踵而至,有时甚至就傍着邻位蹲下,问长问短和你聊起天来,真叫人无地自容。
  
  横河区招待所,座落在一条小街(也是老街)里面。杭州的小街类似北京的胡同或上海的里弄。从商业活动上看,店铺一个接一个,似乎比胡同和里弄繁华得多。夏末初秋是杭州最热的季节,凭感觉,平均气温至少比重庆高2至3度。也许就是因为太热,才造就了杭州人特有的外露和开放的性格。在横河宾馆小住的那几日,每天早晨和晚饭后,韩都约我一同上小街散步,有时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临近傍晚,只见店铺的门陆续关了,家家户户都忙乎着把用竹片作成的凉板床搬了出来,一溜烟地摆在小街两旁的街沿上(其实都是每户人家的门外边),接着便是一家又一家的男女老少,光着身子(依然是男的只穿一个裤衩,女的外加一副胸罩)歪三倒四地躺在凉板床上,使劲地摇着各种各样的扇子,嘴里仍免不了哼哼嚷嚷。远远望去宛若两条缓缓蠕动的长龙。待到第二天早晨,躺着的人们渐渐散去,凉板床也随之搬走。从方才停在街中间那辆运粪的大牛车尾部向前延伸,渐渐地排起了以人和马桶组成的长队。仔细观察那成百的马桶,或高或低,或黑或红,或大或小,无一雷同。每个桶体、桶盖、桶耳、桶系的设计、选料和制作都别有一番讲究,颇具匠心。桶上的图案有彩绘的,镏金的,烙文的,雕刻的。色泽各异,栩栩如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个马桶都不失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那长长的,排列有序的队伍,又酷似一个小小的马桶展览会。此刻,我想这不正是杭州特有的,举世无双的马桶文化么?
  
  由马桶连想到茶叶、刺绣、摺扇以及人们的一颦一笑和那“总不离”的小调,……,不都是艺术么?这时,也只能在这时,我才觉得蕴含在杭州人身上的文化有多么深厚!而正是这深厚的文化塑造了杭州人的“神”和“形”。经过这番思考,再下意识地观察,那满街满巷的男女老少,哪个不是金童玉女?哪个不是仙翁仙姑?真是“不识美人真面目,只缘身在美人中!”
  
  喏多美人云集之胜地,岂非天堂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