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刻画历史的印迹

时间:2007/4/4 作者: 邓三君 热度: 94427
    ----吴培盛版画情结与传承价值观念

    版画,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虽然红火过几朝几代,现今却不被时人追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的演进,这种艺术似乎逐渐被社会和人们淡忘。然而,它毕竟是人类艺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总有一些人,会为它的延传默默地做着有益的事情。就有如京剧和相声,如今虽然不再那么普及和受大众青睐,但总有票友和爱好者在努力地传承。在版画艺术领域里,我市的退休老人吴培盛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2007年2月10日,在吴培盛先生从事版画艺术三十年的时候,他成功地举办了个人首次版画展,并出版了《吴培盛版画作品》集。颇为有意思的是,画家黄澄钦先生为贺吴老的展事,专门为其作肖像一幅,题名《归来的雄鹰》,并记以文字介绍,制作成纪念票张以示志庆。
 
    品读吴老的作品,脑子很自然迸出这样的感慨:吴培盛,一个用刻刀雕写历史的人!吴培盛参加过气贯长虹的抗美援朝,做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北大荒“拓荒牛”,见证过改天换地的大庆人的创业激情,这些在他的版画中无不刻下深深的印迹。《鸭绿江畔》、《为我战鹰加油》、《编》、《夜耕》、《急诊》、《收》、《钻探》、《井架随着太阳升起》等等,这些作品,就是吴培盛纪录社会变迁的历史写照,亦是他生命弹奏在时代脉搏上的美丽音符。
 
    版画的哲学基础是一种矛盾的体现,其是画家的人性和材质相互冲突的结果。版画的三道工序:画——刻——印,是主体与客体控制与反控制的体现。人们总是在改变物的同时改变自己,总是在对物的认识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吴培盛先生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本质,孜孜以求,完善自己的人性,升华自我的人格。在回忆起他走过的艺术之路的时候,吴先生颇为感激人生的一路情缘。初上学时,他与黄松龄为学友(黄松衍之兄),并结识了学友当画家的父亲,上中学后又有幸在刘群卿和张剑萍老师门下学习。是他们引领吴培盛步入了美术殿堂。1950年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大军,在军营中结识了军旅版画家刘洛生,从此,他由刘洛生引入版画之门。1958年他随浩浩荡荡的10万官兵挺进北大荒,开始了他版画的收获期和成熟期,其粗犷写实、浪漫抒情、色版造型、色彩厚重的北大荒版画风格也从此形成。后入大庆,在火热的油田建设中,吴培盛成为双栖记者,主工摄影,兼习美术。摄影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职业,而版画却成为他心灵永远的皈依。
 
    职业并不等于一个人的事业,往往是一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手段,其有太多的非主观因素,事业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追求,无需报酬,不计代价,甚或倾情毕生。当我与吴老坐在“澄钦画室”的二楼阳台上闲聊,问起他为何如此痴情版画时,他却像谈与自己相处了一生的伴侣那样平和地说:“出于爱好和乐趣!”这种把艺术当着自己身上的血和髓一样的重要,却又看得那么平常的态度,就是一种至高至深的大爱表现。
 
    回望吴老一生,他与版画一路走来。当他以满腔的热情铸就高质量的版画作品的时候,这些版画作品也丰富了他的人生。吴老一生是以版画为媒传递显示着他的人生价值,除去物形的表象,其精髓应该是人生不懈追求的精神与力量。如今,版画虽然难以获得大市场,可其作为绘画的一个品种,文化的一种现象,却永远有其历史价值。谈起版画的过去和现在,黄澄钦先生告诉我,惠州过去的版画很盛,也有大家,比如梁惠湘、赖少其,比如刘仑、梁永泰等,都是版画高手,曾有不少名作传世。可是现在少有人问津了。说到此,吴培盛老人却大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之气概,说:“不管别人喜不喜欢,不管社会风不风行,我照搞!”他无不风趣而又自我调侃地说:“我这叫吃饱肚子卖包子——无所谓。”其意思是:有人接受也好,无人接受也好,我认准了理,就会干到底!
 
    这便是吴培盛先生对版画艺术的至深情结,以及他为之努力传承的价值观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