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往年麦收那些事

时间:2022/5/28 作者: 室陋兰香 热度: 92049
  五月底六月的时节,大地被涂染上了一片金色,麦子翘望着沉沉的穗头,等待着回家。在这当口,我并没有对现在的麦收有多少兴趣,思绪却回到了从前,想起了从前我小时候的麦收。

  度过青黄不接的时日,紧接着就到了麦口,麦口一过,就要开始收割小麦了。小麦是北方人最上等、最重要的口粮,因此,麦收也是北方人民最看重的收获季节之一。

  那时一到麦口,就开始有了浓浓的麦收气氛。集市上人头攒动,街头、路边摆满了擦子、扫帚、筢子、扬场锨;割麦的镰刀摆放整齐,摆了一堆又一堆,任人挑选。为了麦收,谁家如需要补充麦收工具,就得赶在麦收前早早的给补齐了。赶集回家的路上,随时都能看到扛着擦子、扫帚、筢子、扬场锨或者手里拿着镰刀的农人们。

  为了配合忙收忙种,各乡村中小学都放要麦忙假;很多机关单位也要下乡帮助农民割麦子。那时候收割麦子全是拿镰刀手工割,麦子产量不高,收不了多少,缴了公粮后,落到农民手里的已经剩寥寥无几了,农民一年到头只好主要靠吃粗粮度日。

  种地交皇粮是千百年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对此谁也没有怨言,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不少踊跃交售公粮的先进生产队和先进个人呢。受此启发和演绎,后来有聪明人把夫妻之间亲密的那事也叫作丈夫向妻子交“公粮”。有没有按时足额的交“公粮”,成了衡量一个丈夫称职不称职、甚至忠诚不忠诚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时候也成了男人之间闲聊吹牛时的调侃内容之一。据说,要好的女人之间闲聊时有时也会笑谈到“交公粮”的话题。

  镰刀割麦是个辛苦的活,往打麦场里运麦和打麦脱粒也不轻松。麦子得打成捆后一车一车的往回拉。那时候我们生产队里没有养马,脱粒靠牛拉石磙转着圈的碾压。扬场可是个技术活,一般都是由两个人配合着完成。趁着有风的时候,一个人铲了一木锨又一木锨的麦粒撒向天空,麦粒重,就几乎垂直落下来,麦糠却随风飘向一边,另一个人就不停的扫去麦堆边缘的麦糠。如何让麦粒落点几乎在一处,如何既能扫除麦堆旁的麦糠却又不夹带麦粒,这些都需要把握好力度和方向,除非老把式而不能胜任。

  在我的记忆中,最初在生产队里时是社员们在一起割麦,割麦时有人年轻气盛,常常比赛谁割得又快又好,获胜的人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却赢得了一脸的骄傲和自豪,以后便有了吹牛的资本。再到后来包产到户好长一段时间里,农民还得用镰刀割麦,打麦场也变成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麦收时节,白居易描写的千年以前的状况好像一如是说当前。

  记忆鲜明的是当年生产队里的麦秸垛。全生产队里的麦秸被垛成一个或者两三个大的麦秸垛,其形状俨如长方形的面包状,经过脱粒碾压过的麦秸洁白,很好看。这将是生产队里耕牛一年的主要口粮了。等到包产到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了属于自家的麦秸垛,不过其用途已经从喂牛变成了烧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候,农民不仅缺吃少穿,就连烧柴也很紧张。等到把小麦收割完毕,农民还要把麦茬铲回家烧锅。铲麦茬是把一柄铁铲绑在一根长木棍的细头上,由人用这一工具双手向前爽推着把残留的麦茬铲出,然后再归拢了像个宝贝似的拿回家烧锅。哪像现在似的,到处禁烧秸秆,还成立专门的禁烧队,说是随便焚烧秸秆会污染环境。谁焚烧秸秆如果被逮住了,轻则罚款,有的地方执法严厉,说不定还会把烧麦秸麦茬的带走给关上几天呢。

  那时候麦收几乎可以说是颗粒归仓。人们用把割下来麦子捆好运走后,对于漏掉的麦穗还要用筢子再搂一遍,这样还会有极少数的麦穗作漏网之鱼,这没关系,接下来还有捡麦穗的人再搜罗一遍呢。我小时候就跟着村里的一帮媳妇和姑娘们们捡过麦穗。大家每人挎着一个带系子的筐头,首先从自家生产队的麦地捡起,接着往外走,边走边捡,一直往外走出好几里路,再回头捡回来回家,这样一趟下来,也许能捡到半筐头的麦穗,对于这样的收获就算比较满意了。当时粮食之短缺,人们对小麦的珍惜足以可见一斑。

  在割麦期间,刚割完的麦茬地里往往会惊出一种小鸟,这种被惊出的小鸟并不飞走,而是高高的飞向上空悬停着,不停的发出非常悦耳的鸣叫声。再到后来没有多少年,等到再麦收的时候,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种小鸟。时间一长,我连这种小鸟的名字都忘却了。我对此非常遗憾。去年年底,我身患小恙住了几天院,同室一个是年已七旬、家住沛县微山湖边的病友,另外一个是已经八十有六的铜山马坡的病友。在我们聊天时,我向他俩问起了这种小鸟。他俩说,这种小鸟名字叫“蛾浪”,以前麦地里这种小鸟多的是,可从多年前就没有了。我听后很是唏嘘,是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恶化导致“蛾浪”绝迹了吗?

  有关往年麦收那些事,还有不少记在心头,在此挂一漏万,就不作流水账似的一一述说了。

  想想以往麦收那些事,说不上是快乐的记忆,当然也谈不上不堪回首,那只是那个年代那种社会状况客观的一个侧面而已。对于这些客观的真实,大概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都有记忆或者是亲身经历过,我所说的这些都算不了什么闻所未闻的新奇。可再过若干年以后,这些就只有靠那些喜欢历史的人们到故纸堆里去寻找了。就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麦收已经从手工原始到基本机械化,从低产低效到高产高效,社会的发展进步真是快速啊!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变。再过若干年以后,如果有人想研究一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后麦收的历史,随便翻翻我这篇短文,说不定能找到一点有用的“史料”,可以作为您了解当时社会状况或者写作大作的参考呢。
赞(4)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