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锦屏山漫话(江苏连云港)

时间:2022/5/1 作者: pchenf 热度: 70966
  古老的海州南面有一坐山,如画屏立在其南二三里之地,当地人爱称其为“锦屏山”。上周与妻一起突然想到锦屏山中去看看,晨五点出发,直奔山中。浏览了山中紫竹寺,沈家祠堂,一路风景,回来突然想给大山写点东西,于是,查点资料,欣然动笔。

  此山之古老无从考证,因其临近大海,山海相依,地理上又属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带,因此,从远古这里就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其山南有新旧石器时期的遗址,南坡上有原始人类祭祀祖先或祭拜天地的石刻图案,星象图,当代人称其为“天书”是无文字时期的原古人类生活的脚印。在山的东半部,山坡上散落着一些大石筑成的小房子,说是房子,其实只是一些围框,没有了顶,只剩残垣断壁,向着天空,好象在向人们诉说远古的记忆。当代考古者称其为“藏兵洞”,也有学者说是古墓。不管他是什么,都是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留下的遗迹,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枚古老的印。而生活在这一带的先民们,在没有国家之前也是有自己的民族的,史书记载,这里的民族叫“少昊族”,民族的图腾是“鸟”!但在氏族发展,民族杂居,国家兴起的过程中,民族没有了,图腾淡化了,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城市,国家。只是让我们记得:锦屏山和他周围丰腴的土地,以及他所面对的大海曾经是少昊民族的家园。

  锦屏山原来紧临大海。三百多年前,大海还在他的脚下。云台山只是海中仙山与锦屏山相望。秦始皇东巡时曾来到山下海州城,并在此立下“秦东门”石碑,以记国之边界。孔子游学至此曾登山观海,看着月亮升起,海面波光粼粼,月光下,泛着光的海面博大幽远,他的思想也随着波浪的起伏,光景的跳动而漫向渺无际涯的远方。后人为了纪念他来此,将这坐小山峰命名为:孔望山。

  孔望山只是锦屏山的一脉,是他的孩子。在他的周围这样的知名的小山有好几个。各有特色。民谣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呤。如石棚山、白虎山等。

孔望山即其之一。在孔望山的南坡,有全国著名的东汉石刻。时佛教在中国盛行。孔望山荟萃人文,有以中国最早的东汉末的佛教摩崖石刻为代表的众多宗教遗迹,有考证说比敦煌还早二百多年,依山势镌刻着100多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这些人物形象,虽经历了1000多年的栉风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辉耀于石壁。专家认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有始建于唐代原名龙兴寺的佛教庙宇——龙洞庵,还有“承露盘”、“杯盘石刻”等多处道教遗迹,有见证古代连云港为南北要冲的军事城堡该洞外现存宋、金、元、明、清诸代题刻24方,隶、篆、草、行,风格迥异,大字数尺,小字寸余,琳琅满目。山上那头据专家论证为中国最大的石象,石蛙。石象,象童栩栩如生,精美绝伦。

  而石棚山却别有一番景象。孔望山以人文为主,而石棚山却人文、自然景观俱佳。石棚山虽不太高,但怪石嶙峋,千奇百怪,以山顶石棚最奇。此一巨石高悬山顶,仅东南角有三足支撑,其下能容数十人。上刻有“高行清风”四个大字。其它怪石也各有生命:如万花岩、佛手岩、群龟探海、犀牛斗象、天瞻独跃、有巧夺天工的试剑石、芙蓉洞、小九曲、锦岩等等。而人文景观以宋代大诗人石曼卿饮酒宴乐和大文豪苏东波登山赋诗的地方为最。由于两位名人的光临,使这座山名传四方。在山南侧的一块石壁之下,刻有隶书“石曼卿读书处”六个大字。相传他常在此阅卷抚琴,饮酒抒怀。石曼卿,名延年,字卿,祖籍北京,是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在宋真宗时因为耿直、敢于说公道话,被贬到海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他与苏东坡是至交,东坡居士途径海州时,曾慕名而至,登山与他对赋。欧阳修也在他的“祭石曼卿文”中说他“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在文中高度赞颂了石翁的人品。山顶石棚正面,上刻有“高行清风”四个大字,是海州刺史王同为赞石曼卿而作。而在其山下有百亩桃园,春来一片花海,四季花果不绝,水库一汪碧水,辉映蓝天白云。石棚山正因为其人文与优越的自然环境现已扬名四方,吸引着众多宾客。

  而另一座小山白虎山却因其神似白虎而得名。遍山磊磊青石,形状像只白虎蹲伏在那里,因以为名。古人迷信,认为白虎是凶星,“白虎临城”很不吉利,多次想把山名改掉。明朝改作白辟山,山上有石刻为证,清朝又改作鳌头山。白虎山是海州八景之一,即:“虎峰夕照”。从唐代至清代,历朝都有人在山上勒石留名,形成了一处有价值的碑林,其中尤以宋代张叔夜题名碑更为后世所珍重,之所以出名,那是因为张叔夜和梁山泊英雄的覆灭有着直接的关系。宣和三年,梁山泊英雄好汉便打到了海州。原来宋江等人在河北、京东一带举义旗,转战10郡,所向披靡,各地闻风丧胆,没有敢和他们正面交锋的。宣和二年十一月,义军同朝廷调来的曾孝蕴部队激战一场。接着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和知州蒋园的军队又接上了火。宣和三年二月,南下攻入沭阳县城,然后移兵至海边,传言他们可能要攻打海州城。义士是准备以海中的云台山为依托,与宋室作长期抗衡。不料由于轻敌,被张叔夜诱离海边,焚烧了船只,终于全军覆灭。许多被俘将士惨遭杀害,在海州城南门外有一处叫“好汉茔”之地,但只是民间流传,而坟墓早已无存。一部“水浒”,其最后将士归宿于此,魂断白虎山下。众多读者不知何处为白虎山,今特多说两句。

  而在大山东西两侧的山凹处,有两条千年古道联结城市与乡村。东侧为塔山古道,西侧为园林古道。古道皆用不规则的大石铺成,宽二米左右。

  座座小山熠熠生辉,好象让巍峨锦屏黯然失色。其实不然。常言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况大山之中将军崖一道天书让后人感叹唏嘘,而在山中绝佳之幽静处建于隋唐年代的紫竹奄,虽历经兴废现修葺一新。清朝之时,此山归海州沈家所有,并于山中建沈家祠堂,并将紫竹奄并入家祠。此姓在此值得一提,时海属流传海州五大户:殷、葛、沈、杨、谢。还有一句流言:杨家花园谢家楼,沈二老独抱大山头。沈家人中有儿孙官至署理邮传部尚书和吏部右侍郎。曾致力于陇海铁路的规划和建设。1915年,清政府批准了以当时“老窑”,一小小渔村(今连云港)为陇海铁路终端海港。如果没有他当时在朝为官,连云港现今是否有铁路还未可知,更不可能有万吨大港,所以港人,尤其是海州人引以为荣。连云港的发展当有他的一份功劳。虽然山中的祠堂已经败落,但人民记得他,大山记得他!

  现今的锦屏山顶又竖起了现代的建筑,电视塔!不仅为大山一景,也为港城人送来了丰富的精神生活。还有现代的仿古,锦屏山长城!

  曾经在大山中看山谷里云雾生起,向山腰漫卷,如云海浮起座座山头;也曾于山顶马耳峰远眺:看苍茫远去的大海,看母亲河蔷薇河绕着山脚缓缓地流向东海,看那条从远处静静奔来的陇海铁路,穿过海州奔向港口,看山下薄雾笼罩的古老而新兴的城市,看一座座小山如明星环侍在大山的周围,这就是锦屏山,它默默地屏护着这一切,大山不说话,但它却默默地承载着这一切!
赞(2)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