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属于少言寡语,得体守拙十分娴静的人,所以脂砚斋用王安石的诗句评价她。这句诗原是王藉的诗句:鸟鸣山更幽,后被老王移木接花,脱胎换骨用到自己的诗里,黄庭坚嘲笑说:点金成铁。我倒不同意老黄的看法,我觉得老王这句诗改的挺好,是点铁成金,比原诗意境更好。写诗能借用前人诗句赋予新意也实在是高明,是真正的旧瓶装新酒,与照搬原诗有本质的区别。宝钗全诗是: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我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为珍视白海棠秀美的姿容,我白天关上了房门。我自己提着盛水的陶瓷罐子,浇那长满青苔的花盆。刚刚浇过水的白海棠花,像洗去胭脂的美女一样,在秋天的台阶上映出了她淡淡的身影。露珠滴落在台阶上像招来晶莹的冰雪做它的精魂。清淡到了极致才显出它的娇艳,愁思多了怎能不叫白玉有泪痕?若要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要自身保持清洁。默默无语挺拔清新秀丽的姿态从白天等到黄昏。
宝卿这首诗实际是以咏白海棠而自喻诗,自喻宝钗像白海棠一样端庄、稳重、淡雅、清静的品格,也暗示她藏愚守拙,安分随时的修养,这首诗也象征宝钗自我珍重,娴雅矜持高贵身份,也是宝钗喜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愁多焉得玉无痕”句后脂砚这样评语:“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省手”,无疑,宝钗这句诗暗指黛玉多愁善感,流下的泪水岂能不在怡红公子这块宝玉上留下痕迹呢? 评委李纨最后把宝钗这首诗评为第一名,获奖词便是“含蓄浑厚”。黛玉“风流别致”的诗当居第二。宝玉的诗被评为最后一名,李评委还问他服不服?宝玉连连说,评的最公。这是海棠诗社第一次诗歌大奖赛,宝钗就捧了头奖。
宝钗诗写的好,并不是她一日之功。她对诗的创作理论和文学修养也相当深厚,看看她筹备螃蟹宴,咏菊诗会时与湘云论诗,就看出她对诗的见解不俗,有自己的主见。她这样对湘云说:诗的题目不能太新奇了,看看古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些极险的韵,如没有好诗句,就流于小家子气,这是最让人瞧不起的。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能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多么深刻的感悟,一语道破写诗的关键所在:既是立意,也就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决定诗的格局。
诗如其人,宝钗被称为“冷美人”,不喜浓妆艳抹,喜欢素雅清淡,处处体现她深厚的修养和高贵的气质。举止大方得体,不俗不凡。宝钗进京,实际也有“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之意,一是等待皇宫选妃,像贾府元春一样;二是来京城看望贾府舅舅家的亲戚;三是来京城旅游。 如果宝钗被皇上选为妃子,像元春似的,凭宝钗的学识和修养,一定不会在元春之下,看看贾府的迎春、探春、惜春哪个能与宝钗想比,论琴棋书画,刺绣针线,你看宝钗看到丫鬟莺儿帮宝玉打花络子,她说的颜色搭配,就知道她审美的高雅与情趣,谁能相比。宝玉不知道花络子的颜色如何搭配好,问宝钗怎样搭配好?宝钗说:若用杂色,肯定不行,大红又犯了色,不懂颜色才用大红大绿。黄又不起眼,黑又过暗。用金钱配上黑珠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你看她的颜色搭配和工艺,打出的络子高大上,别人谁行? 脂砚用老王的诗句评价宝钗,恰如其分,十分妥当。山中的幽静,是因为有宝卿这样高雅而有气质的人,鸟不鸣而已,一鸣则惊人。曹公《红楼梦》把她写在金陵十二钗群芳之首,一点不为过,她确实在黛玉之上。不管是钗黛合一,还是两水分流,宝钗在《红楼梦》一书中的形象,永远是像白海棠一个高雅富贵的象征。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这首《钟山即事》是王安石晚年被罢相后,隐居在南京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向往自由清净的生活写照。那么,脂砚斋用王安石诗句评价薛宝钗,我感觉也是暗藏对宝钗人品才学的称赞,对她生不逢时的一种惋惜。 脂砚斋与曹雪芹都生活在乾隆年间,对《红楼梦》创作相当熟悉,并参与了修改和评阅。他对《红楼梦》书中人物评价也相当准确,与原作者曹雪芹观点一样。所以,所有红学评论,我还是最相信脂砚斋的评语,应该是真实可靠的。 《红楼梦》是文学一座高山,在那里有太虚幻境的神仙想象,有跌足道人的疯言哲语,有假语村言的谐音暗喻,有真事隐去的社会真情,有富家子弟的风尘怀闺秀,有薄命女巧遇薄命郎,有梨香院的宝姑娘情深意长。一山,一鸟,孤独又幽静。红楼一书,需要慢慢去品尝。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