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走进魔都——大上海

时间:2021/11/27 作者: 老痞童 热度: 141598
  不久前,我有幸赴上海参加了东航沧源定向培训班的学习,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二次置身上海,这座远东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作为一名临近退休的干部,能有机会到上海走走看看,得益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对沧源阿佤山帮助和支持,得益于县委政府对长期工作在便将基层干部的关心与关怀。为期7天的培训,除去来回行程两天,在上海学习培训的时间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体验,也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解放了思想,总觉得不虚此行。

  曾记得36年前,我作为芒卡农中的生物教师到过上海的闸北教师培训学校学习。两次踏进上海虽然时隔30多年,但上海给我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却是如此的相像,超乎想象的惊奇。

  诗意的上海,春风徐徐,烟雨绵绵,吴语喋喋,撑一把伞漫步在折射着老上海影子的里弄中,寻觅留存在石库门建筑群中那些弥足珍贵的记忆。到威海路583弄,走进甲秀里--毛泽东在上海故居,去认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渊源,去触摸那星火燎原的星星之火。到成都北路,走进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感受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风起云涌的工会运动。到愚园路,走进刘长胜故居,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工作者”的艰辛。到人民广场,走进上海工人文化宫一楼的“上海工匠馆”,充入眼帘的是纺织机、工具磨床、玉兔二号、北横通道盾构、981钻井平台、万吨水压机等百余件实物或模型;听讲解员讲述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王军、胡双钱、王曙群等百余位上海工匠的故事。烟雨绵长,引人迸发不尽的联想,此次培训好似行进中的党课,情景式的党史和新中国史教育课堂。

  淅沥沥的三月小雨,挡不住行走的脚步。站在外滩,眺望浦东,明珠电视塔,再也不是最高的地标建筑,摩天大楼比比皆是。我第一次从外滩遥看浦东,那里曾是大片的农田、渔村、荒滩。……。眼前的浦东显然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徒步杨浦滨江栈道,30多年前,林立的烟囱,成片成片的厂房不见了,一种后工业社会大都市应有的绿色水岸风景初见端倪。

  难怪有人尽把上海戏称为“魔都”,意为魔幻般神奇的大都市,确实如此,上海的发展速度惊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变魔术那样快。上海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很高,鳞次节比的高楼,纵横交错、宽阔平直的道路,管理有序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处处花开,身置其中让人感受到,整座城市就像一个无边无际的大公园似的。尤其是在夜色的包裹下,在渺茫烟雨和柔柔的微风相伴中,无数盏七色灯火把整座城市涂抹成像“海市晨楼”般的美丽、梦幻和神奇。

  不过,我还是愿意把上海称作“大上海”。理由很简单,这是我两次到上海后,形成的最笼统概括的印象,或者说是我心目中的上海形象。“大上海”的大体现在开放、包容的博大上,浦东新区那一幢幢,商投资公司的大楼,走在街上同向的,或迎面走来的那些“洋人”,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的“国人”,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做“有容乃大”。“大上海”的大展现在市区的规模上,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一眼看不道边,徒步走不出城,难道还不够大吗?“大上海”的大蕴藏在居住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那种强调专业水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凡的工匠精神里,在课堂、参观、住宿、餐饮等生活学习过程中,我都得到了细致、精准、周到的微笑服务,无不彰显着上海人的干事的专业水平。

  人们去上海的目的是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们不应因沧源今天的成就而自满,也不应因沧源与上海的差距而气馁。正如有位先哲所言“一片森林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上海是上海,沧源是沧源,勐董小镇变不成上海大都市;向上海学习,学的是上海人的观念作风,或者说是上海精神,也就是我心目中的“大上海”模样,即:“开放包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我想我们只要立足资源优势,不断解放思想,调适心态,负重奋进;继续弘扬脱贫攻坚中养成的,敢于争先的理念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以脱贫攻坚为起点,围绕全域旅游的目标,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我们一定会把沧源阿佤山建设成为一个能留住世人乡愁,让人心灵栖息,让世人流连往返,感觉别样地方。到那时沧源阿佤山将是一张富有魅力的名片,诚邀天下人来沧源观观度假,饮水酒、品尝佤王晚宴,敲响木鼓“摸你黑”,月光醉人唱情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