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人,即壮族人。壮原为僮,壮族本叫僮族,
僮字常见的也仅“书僮”一词,是岁数较小,身份卑微的侍仆之类下人也。含歧视意,故开国初,人大尊总理提议改。
快诗——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即对得很快的诗。桂西百色、德保、田阳、靖西、天等、那坡那边的壮语直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山歌了。
壮人称山歌手,山歌王为匠快诗。匠即熟悉,精通某一行业的人,如篾匠,木匠,泥瓦匠等,是师傅乃至师傅以上级别的人物。然这好端端的名词一到我们桂西这边的人嘴里便闹笑话了,偏颠倒着说,叫匠篾,匠木,匠泥瓦,匠快诗……唉,难听死了。
为免大家一入目就都变成丈二金刚,头皮痒了没法挠。故在此我们就按通俗的,称快诗为山歌,匠快诗为歌手或歌王。这样,既给通俗那臭老头面子,又使大家不至于呕吐喷饭,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有谁以为桂西的山歌好吟好对,那就大错特错了。山歌类汉文诗的七言绝律,但不像绝律那样固定句数。对一场歌,不管时间多长,千句还是百句,你要押同一个韵。当然,你想换韵也可,但权限只掌控在这场歌的正组手里,而副主只有乖乖听从的命。然正组虽大权在握,也不能随便乱来,如果你一场歌连换几次韵,人家就会耻笑,说你无能。至于其他参战歌组,他们押的韵虽各选,但频频更换导致的结果也和正组同。
再个山歌与汉文绝律、不同的是,汉文的七言绝律讲平仄,而山歌没这要求,但却强调押中韵。所谓的中韵就是在一完整的歌句里,第二句的前六个字一定要有一字的韵母和第一句末尾那个字同韵,这样读起来的确很顺口。
山歌只所以叫快诗,是缘其对答快。只所以对答快,是因为壮人对歌的组数不定,一般是四,五个组,多则七八乃至超个位数。各组得到歌句后便你争我抢地唱,其情形有如法庭辩论会上原,被告两方的律师,那方语塞,什九便是输家了。
二
异性相吸吗,壮人对歌,要说全场都是男对男,女对女斗,绝对没有。且整场歌,除非只有男女两组,倘多出,就一定有一正一副两组作为领头羊了。不知是缘于近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于迅猛攀升,还是男性对女性那天生的刁蛮任性,耍横打赖,尖酸刻薄,固执已见等诸多般恶劣的脾性一向就包容忍让。故对歌就像普天下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掌控权几乎全是女的,只有极个别特殊情况例外。
这种特例,徳保巴头乡多荣屯一叫牛三的老人年青时就亲历过一次。因家兄弟多,老人有个胞兄到田阳巴别的大问屯当上门女婿。家里起新房,落成后择日邀亲朋庆贺,德保老家这边的宗族兄弟也去了。老人说好在有人提醒,邀个很有名气的歌手同去,要不,家乡的脸面肯定被他们丢尽了。
老人说那天傍晚宴席还沒散尽,大问周边村落的十几个女歌组便一路唱着歌陆陆续续来了。大院里全挤满,可连一小半也容不下。实在没有办法,屯里一说得上话的只好撬开村小大门的锁,让他们到学校操场那折腾去。
老人说那场歌他们既是客人又是唯一的男组,这一把手的位置,自然是非他们莫属了。
三
在那些男同胞的歌组里,得到女方的青睐,被指派为副统领的那一组,肯定与女方有瓜葛渊源了。他们不是有新仇旧恨、宿怨未了,就是以前曾交过手。但胜负末分,现在撞上,她们当然要决一雌雄了。另一个原因是那男歌组声名极响,她们私下仰慕,但无缘一会,今日天赐良机,当然要好好地切磋讨教啰。再个就是男方的那一组里有女方歌组成员心仪暗恋的对象乃至情人在里面,这肥块美差,当然非他们莫属了。总之缘由多多,这二把手的位置归谁,决定权在女方手里。
然这二把手虽风光体面,但那把交椅却很不好坐。唉,名利地位吗,谁不想呀,更何况是那些野心勃勃,目空一切,巧舌如簧,功于权谋,各路诸候也似的歌王歌手们呢。当开场的那段过门曲乐音一落,场面就热闹起来了。他们到处煽风点火,寻事起衅,摇唇鼓舌,搬弄是非,颠倒黑白,挠乱视听,有的甚而像涉黑团伙,打,砸,抢(在此指歌词内容而言)诸般手段全用上,场面完全失控了。
四
因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我们壮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歌,那千千万万字字如珍珠宝玉般的诗句,不能像唐诗宋词那样得以世代留传,甚至连起源年代也无从查考,实在太可惜。尽管现在连手机都能录音摄相,然搜集整理如此庞大繁复的工作,没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还有大家的热心参与是做不来的。
一个全国人口排老二的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咋成。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末,国务院抽调语言文字专家组组研创出壮文。五九年冬德保巴头的第一批群师赴壮校学习,各大队(村)一名,为期四个月。时隔二十多年后的八一年六月又招一批。校址在武鸣城区旁边,与灵水仅一墙之隔。
那些群师毕业回来后,在公社(乡)的统一部署下,逐大队在各自然屯办夜校开班组织群众学习。可惜两次普及均未成功,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壮交沒有影视刋物可供欣赏阅读,二是几千年时间里,人们接触的都是汉字汉文,耳濡目染丶潜移默化,犹形之于神,分离不开了。就像时下那些七、八岁的小屁孩,在园在校老师授课乃至平吋与他们交流用的全是标准语,放学回家又霸着家里的电视。因接触的全是国语,故他们聚在一起闲聊都吊着嗓门说普通话,倘有谁在街头巷尾用家乡话向他们问路或打招呼,他们理都不理你。
壮文普及失败的第三个原因就关键了。壮文是以武鸣县与周边地区所说的壮话为标准的,然各地的壮语虽声、韵母相同,但语音和语意出入差别却很大。就拿`杀猪`和`吃肉`这两个可以凑合着用汉语拼音标出的词来说吧,壮文标准语读作“ɡɑmouˇ”“genˇnuo-”
而桂西德保这边却读作“kaˊmouˋ”“genˋnuˇ”你看有一个字相同吗?
大多地方的壮语都是这样,不是声、韵母有异,就是声调不同,有的甚至迖到相互听不懂的地步,壮文普及之难,由此可想而知。
壮文由字母组成,有六个声调。易学,几个月就可以了,但前提条件是你会说壮语。
五
桂西各地的歌节,几乎都安排在春暖花开的旧历二月下旬到四月上旬这段时间里。因为那时的苞谷种子已全下土,离护理和水稻的种植期还远着哩,农闲。为使大家不至于因顾此失彼而左右为难,前人肯定有所安排,故桂西各地的歌圩歌节,方圆半天路程内绝沒一个日期相同相撞。因为过去沒车,说的当然是徒步啰。
当今的歌圩歌集,除乡镇,一些大的村屯也挤了进来。你千万别小看那些村屯级的,像马隘的排留村,虽刚办没几年,却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一些大的乡镇都比不上。歌圩那天,歌迷与娱遊之客四周辐至、八方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而那些歌组一到,便寻找各自的对手干了起来。
晚上,那些女歌组极少在圩集上住下。她们到附近的村屯投亲奔友。入夜,早侦知她们行踪的那些男歌组便又蝇投蚁集,熬战到第二天早上八九点才鸣金收军,各自踏上归程。
除歌圩歌集,诸般喜庆之事也少不了山歌。就拿嫁娶来说吧,壮人的青年男女结婚,女方除自己的闺密,必请三、四个人一女歌组为伴娘。先在自家热闹一个晚上,第二天到男方家又轰轰烈烈对一通宵。因为是请吗,对那几个女歌组成员肯定有一定的酬劳了,谁请谁出,当然由女方负责。时下不太清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那段时间是每人三四碗一包蒸糯米和一刀一斤多两斤重的猪肉,外加一大盆一赴宴客人正,副两餐席上应享用到的菜肴。至于有没有红封,那就不知道了,因为从没听人提过。唉,有那么多吃的送就可以了,若在饥肠辘辘那时代,换谁都会烧高香的。
而那些凑热闹的男歌组,倘嫁娶双方家里有条件,便供他们一顿夜霄,倘没,你也无可奈何。前面提到的那个牛爷爷说,他唱了一辈了歌,这样的口福也仅碰上两次。
六
爱唱山歌的壮人海了,但也不能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参加歌组的,一要你家里劳动力多可随喊随到。二就关键了,那就是嗓音好。
为什么山歌对歌组成员的音质要求那么严呢?因为在抢歌时,各组人员由于精神亢奋、斗志昂扬,音量就从原来的基础上不由自主地提升,其情形有如我们在讨论某一问题时,因意见不同而发生争论,大家都面红脖子粗的,声音不提高才怪。壮人的歌组,除一压阵的唱者,其余几个都是和。比如和者唱l=C,那么压阵的唱者就得唱1=C#了,比和者高八度。当然唱时他们是同步的,没先后之分。
唉,已译了几句山歌,并把其唱法用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拼凑出来,供大家欣赏,然不知是电脑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手指头有问题,那两句山歌曲谱里的几个高低音及延音线怎么也敲打不出来。去县城把大街小巷走遍,向那些电脑打字传真复印的店老板请教,然得到的答复都是“不知道”三个字。没办法,只好忍痛割爱,把那章节删除掉。实在太可惜了。
七
壮人的那些歌王歌手,有的先天就有那资质潜能。然天生也好,娘肚子里带来也罢,都在自身爱好这一行的大前提下勤学苦练出来的,当然,也有极个別例外。也就是说,有的歌手原本就不爱这一行,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逼上了梁山。巴头乡多生屯的歌手农会民就是这样。
多生是个小屯,两排房屋都建在一并不太高的山坳下,巴头至登贡的公路就从村旁经过。因当时所居住的房屋都是四面通风的木楼式结构瓦房,来往路人说话稍大点声,他们都听得一清二楚。一天柫晓,邻村一歌组去外沙对歌回来,经过多生屯村头时,一毛头小伙子竟扯着嗓门这样大声说、哎,天都快亮了,这多生屯怎么静悄悄的没一只鸡打鸣呢?
一旁马上有人答腔、嘿,他们养的是全是鸭,你说鸭会打鸣吗,特别是那些雄的?听了这话,全歌组的人都吼然大起来。
这两句话,连农会民在内的不少多生屯的人都听到了,他一气之下就学对歌,后来竟成了远近闻名歌手,他的好多名句至今仍在十里八乡流传。
唉,可惜的是,再优美的山歌诗句,你不管怎么译,一变成汉文的七言,即便不讲平仄也都由金凤凰变成丑小鸭,甚至连丑小鸭也不是。斗胆说,汉七言译成山歌肯定也是这样。于互译方面,要说成功完美,大家熟知,估计也仅《国际歌》一首了。
八
如今,桂西的山歌貌似鼎盛,实则式微衰退了。就拿巴头乡的多荣村来说吧,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十个自然屯除多雅和钦茶没出一个歌手,其余各屯虽良莠不一,但一有外敌入侵,都有人带头披挂上阵。这样的忠勇之士要数多荣屯为最,有六七个那么多。其中的婆明况和公成主还是远近闻名的歌王哩。
而今那些歌手老的死的死已没一个还能上台了,可新生代却一个也没有。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现在的年青人倾巢外出谋生。没人理那茬。再个就是时下的娱乐生活式样多,你喜欢这,我喜欢那,人就是这样一个个被拉走了。唉﹕希望有识之士大家八仙过海,各尽其能、群策群力,千方百计让山歌这壮族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盛不衰,世世代代流传不去。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