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口罩,测体温,验票,一拨人鱼贯而入。进得里去,迎面延伸到脚底的,就是台阶,路灯的清辉下,像一位久违的老朋友,无声而热情地欢迎着我们。
曾闻长老峰景区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于一身,由三级绝壁和三级崖坎,构成三个最典型的赤壁丹霞景观层次,很值得体验。
刚入山口,大家的脚步都是轻快的,年轻人迅速将身影融进黎明前的黑暗里,我也自信地跟了过去,只是没过几分钟,脚下便沉了起来,顾不得体面,边爬边歇。
遇见第一个景点,门头朦胧透出几个字样,前路还长,此处我等过门未入。看得见灯杆的旁边,还架设有摄像头。在我,爬到这里都值得一记,相对登顶的行程而言,此处只好比开餐前的小碟吧。
继续向前,一路以来身边有不少年轻人掠过,间或穿插有几位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听到她们爽朗的笑声,看着她们轻快的脚步,我的心里更是惭愧。
气喘吁吁地来到一块开阔地,天远没有放亮,但可清晰地看到岩石上刻下的几个大字,乃“法海慈航诞先登岸”。据说这些摩崖石刻是明清遗迹,法海茫茫,当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谁有造化,率先悟道,登陆彼岸呢?
本以为可走几步平坦之路,岂料转身便是几十级陡峭的台阶,一帮人爬得大呼小叫,上去穿过一个门洞,再来几十级更陡的台阶,便来到了别传寺跟前。
丹霞山上的“别传寺”由澹归禅师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辟建,据说,当年的别传寺修建得非常玲珑庄严,曾住众达千人之多,其规模之大,与乳源云门寺、曲江南华寺成三足鼎立之势。“别传”二字,取自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所谓 “心印别传”。
我迫不及待地坐进廊桥,小憩了会儿,浑身已经汗透。寺院前,老树香炉,廊身亭角,在黎明灰白天空的布景下,都如剪影般显得静穆遒劲。有人在虔诚地膜拜,更多人擦肩而过,一切都是随缘。
待我再起身时,发现前后只有我一人。从廊桥走出,经过一处平台,依稀可见周围群山的轮廓。走过一段小桥,路边经过一棵许愿树,树身挂满许愿牌,全是芸芸众生的祈祷。
行至尽头,见一路牌,知道左转通往观日亭,途径“丹梯铁索”。信步走去,一片黑漆,要靠手机电筒来照明。山阶前方,人声依稀可闻,山顶处透过林木闪烁的灯光,似在天际梦里。
爬至拐角处,已经心跳加速,双腿微抖。回首望去,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依然前赴后继,笑声不断。在青春岁月里,这些都不是挑战,反倒是名副其实的风景吧。
正感慨时,听见连续不断窸窸窣窣的声音,就在身后不远处,有一个身影不疾不徐地走来。经过面前时,看清来者是一中年大姐,年龄大约四五十岁,挑着一根扁担,后面挂着三只大大的塑料袋。
看她的步子,没有年轻人来得迅快,但却从容得很,如踏平地,毫不费力。这让我第一时间想起小时课文里“见识”过的泰山挑山工。
受其鼓舞,我也手脚并用地爬上这段越来越陡的山阶。终于翻越过去,回旋处有亭台可小坐。天色渐明,每个成功翻越至此的游客,都要如释重负地大喊一声,以示庆贺。
侧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丹梯铁索。小憩酝酿多时,跟着一拨人群,我也投身其中。左手紧紧抓住栏杆,右手则直接扒着几近九十度竖在胸前的石阶,脚下横着一步一步向上抬,面壁而上。行至半途,感觉后背凉飕,但无人回望,个个埋头屏气,小心翼翼。
终于成功翻过,心跳未已,耳畔传来上方不远处小卖部的叫卖声,“八宝粥、萝卜丸子、茶叶蛋……”那声音如此家常平淡,波澜不惊,与刚才攀爬的惊心动魄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好像看到一位朴实的大姐,正朝我们善意温暖地笑。
离小卖部咫尺之遥,便是山顶观日亭。人说最佳观看日出时间,是早上六点三十五分。看看时间,还有一刻来钟,我便就着烟火气的叫卖声,在石凳上坐定了。
眼看要到时间,很多人却从山顶下来,径直离去。来都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或许他们看过多次,又或许嫌人多嘈杂没了心境,他们对自己的选择,一定有着自己的理由吧,是去是留,都是他们的自由。
我想着自己这一路来的“腿颤心惊”,到底不甘,最后几分钟,沿着山顶上下通道,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向上爬。至转折处,忽听得山顶一片欢呼。
侧身望去,远方天际,彤红的太阳已经跳将出来。虽然没有处在最佳观看位置,但同时也少了旁人的拥挤,我静静地与初升之日对视了会儿,感受其“壮观无殊泰岱,奇美不让黄山”之壮丽,像是默默在心里为此行画上了一个仪式性的句号。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