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湖南省会长沙,我并不陌生。因为在以往的岁月里,我曾几次来过长沙,并在这里小住。我曾登过岳麓山,在爱晚亭旁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在湘江的橘子洲头重温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长沙近郊的《岳麓书院》,我默念过先贤们不朽文章和书画。“我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对联至今萦绕在眼前。长沙是一个具有革命历史背景的城市,这里有毛泽东早年求学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有烈士杨开慧长眠的陵园墓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长沙孕育出了蔡和申、蔡畅、何叔衡等一大批志士仁人和革命先驱。长沙又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她的周围数百里之内有许多的文化名人和典故。伟大诗人屈原在留下了大量诗歌后,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投入了长沙北边的汨罗江;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曾国藩,在平息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后,回故乡湘乡归隐著书,留下的《曾文正家书》颇受后人称道。还有现代作家古华、叶蔚林、谭谈、韩少功等,也都在长沙这座古老的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个时代和一代人。我读古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芙蓉镇》,首先就想到了湖南的省会长沙,想到了湖南的山水和人;我看电影《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也曾想到了湖南省会长沙,想到了叶蔚林下乡生活过的湘西农村和山区。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作家用笔把一个时代的人和事镌刻在历史的记录薄上,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文化源远流长的功能。
我回忆着往事,望着长沙市的灯光,心里想了很多很多。其实世上的灯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有有形的灯,也有没形的灯;有看得见的灯,也有看不见的灯。真理就是无形的灯,她像暗夜的灯塔,给人们指引着方向;文化也是无形的灯,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她用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缔结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他(她)们在征服自然、抗击外侮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