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志书记载,五台大寺始建于明朝初年,为照正和尚所创。明朝初年,照正法师带领众僧侣来到五台山,徒手建盖五台大寺,随着寺观规模的不断扩大,五台大寺成为辐射弥渡、祥云、南华、魏山、南涧的佛教圣地,已有600多年历史。
五月的一天,我和几个文友走进了五台大寺。五台大寺占地4364平方米,建筑面积1831平方米。整体设计呈四方印形,五殿三阁,布局井然有序。前后三层,皆依山顺势,逐级增高。其中观音阁、王母阁建筑风格独异,造型新颖,样式相同,一北一南,以弥勒殿为中心,两相对称,观音阁为重檐殿阁式建筑,总高约15米,下檐为歇山顶,台基1。75米,进深9.3米,通面阔13.5米,三开间,南北两山墙各开拱券门一道,通南北耳房;自金柱起,两次间镶隔板圆窗棂,明间装隔扇门6扇,额坊上装裙板,并彩绘西游记故事图;金柱至檐柱顶间装天棚板,都有绘画题辞,一层明间立阁柱八根,呈八边形,每根阁柱高10米多,柱周长达1.5米1.7米之间,上檐阁顶为八角盔式攒尖顶,阁顶架斗飞檐,为一斗三翘,阁壁五面封闭,其壁面皆题辞绘画,四周绘以翔龙八仙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藻井正中绘阴阳太极图。寺中央为玉皇阁,左有老君殿,右有孔子殿,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围墙系清一色的赭红色,沿革已无从考究,仅从其斑驳之状便可感知岁月之悠长。或许,历史本来就是由一节节围墙筑成的,每一段围墙都掩埋着不为人知的往事。而赭红色的深沉与凝重,恰恰验证了它的沧桑,这片土地,扫眼可见明砖清瓦,这山,这寺,让人恍惚滑入时光隧道,穿越远去的历史。
五台大寺还承载着一段红色的革命历史。1947年,中共滇西地委下派同志到楚雄南华山区收编地方农民武装,并到五台、德苴等地宣传革命思想,先锋人普华受到先进思潮的影响,在先锋抱元村关圣殿组建革命武装队伍,并担任大队长,并于1949年4月编入了滇西人民自卫团一支队四大队。1949年4月,滇西人民自卫团总部及下辖的一、三支队2000余人在陈家震、李鉴洲的领导下奔赴五台大寺,建立五台山革命根据地。部队驻扎五台大寺期间,五台、先锋群众给予滇西人民自卫团积极帮助,不少有志青年还就此参了军。这一段红色革命历程,为五台大寺增添了红色记忆的文化内涵,成为革命根据地遗址。
如今,弥渡县委党史办、县革命老区促进会在五台大寺里设置的红色文化陈列室,展示着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显示了厚重的红色基因,人文底蕴。在红色文化陈列室,我一边听着当年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事迹,凝视着珍贵的革命遗物,一边接受着革命精神的洗礼,不忘初心;一边体味当年的军民鱼水情深,筑牢红色记忆。随后,在五台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我们穿上灰布军装,唱起红色经典,重走革命前辈的行军路,接受了一次全新的红色教育精神洗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