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荀子九篇今译》的前言

时间:2018/8/5 作者: 老榆树 热度: 103592

  一 缘起


  荀子是先秦进步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思想向法家思想过渡的桥梁,是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对荀子作品的评介、注释历代不衰,可见其影响的巨大和深远。今天又来“续貂”,搞一个“九篇今译”,意在搞一个“通俗本”、“普及本”,以便让更多的有阅读能力的中国人了解荀子的主要思想,从而引起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诸问题的思索。


  中国的社会科学需要发展,这首先就得了解、研究和继承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像孔子、孟子、荀子这些古人的灿烂的思想成就。荀子思想产生于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大环境,很少顾忌,因而有着强大的历史生命力。少有顾忌的理论,往往是人民真正需要的理论,正如恩格斯说的:“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九六六年版马恩选集第四卷第237页)


  有人称荀子的作品是“人性的批判”,这是指其作品彻底否定了“人性善”的说法,而把人性的本质抽象为“恶”而言。这个著名的“性恶论”,是荀子阐发其一系列政治主张的基础,它像一条主线贯穿其全部作品,只要有机会,他就把“性恶”的观点搬出来议论一番。“性善”或“性恶”的观点,曾被一个时期的中国哲学工作者一律斥之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这未必公允。只要我们不带成见地认真考察一下中外历史的实际、各种社会形态的实际尤其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实际,就会承认,荀子把人的诸般欲望用一“恶”字抽象之,实在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正确结论。


  编译荀子作品的想法产生于一九六八年,实际进行编译是在一九七三年,当时设想的读者对象是:兴趣广泛的高中生、关心社会科学的大学生以及其他有相同兴趣并关心国家命运的中青年。不知今天的这些人还会不会像我当年希望的那样成为本书的读者。现在的稿子重抄于一九九一年,阴差阳错地有两次险些丢失,加上其他原因,书稿一直拖着无法付梓出版。


  二 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又叫荀卿或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活动年代大致在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半个多世纪中。荀子曾讲学于齐国稷下(齐国国都临淄),并先后三次担任齐国学宫中的首领。他所教的学生韩非、李斯,在其“性恶”理论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发展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并为秦朝的统一做出过重大贡献。荀子晚年任楚国兰陵令,去职后在兰陵(今山东峄县)著书立说。其作品今存三十二篇,绝大部分系他自已所作,涉及他的政治、哲学、历史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其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堪称为其“代表作”的有《天论》、《劝学》、《性恶》、《富国》、《解蔽》、《正名》等,均全文编译在了本书里。


  三编排、体例上的一些想法


  《天论》、《劝学》、《性恶》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是荀子全部学说的指导思想,所以编在前面。


  《王制》、《富国》、《致士》,是具体的政见,讲的是政治制度、财政经济政策、用人原则等,算是第二单元。


  《解蔽》、《正名》,是荀子思想逻辑的总结,是批判唯心主义、批判形而上学和讲名与实的关系的两篇唯物主义哲学论文。


  最后的《成相》,是荀子晚年对其一系列政治主张用通俗的民间说唱的文艺形式作的总结,故用它来收束全书。


  “短评与提示”不是“指导”意见,仅仅是为了激发读者思考、议论兴趣的。


  为了让无力或无兴趣看文言文而又想了解荀子思想的读者阅读方便,“译文”在前,“原文”放后。


  对跳跃的、省了成分的、不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句子,理顺之,增补之,甚至演绎之,整体上的处理有点“直译兼意译”的味道。至于译错了的,有不同理解的,没有达到“信、达、雅”要求的,读者可自行对照原文去理解、纠正,不妨碍任何人对荀子思想的研究。


  一九九六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