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感悟杜甫草堂

时间:2017/10/16 作者: 申维希 热度: 103278
  今天,我用半天的时间逛杜甫草堂,寻找杜诗中的诗句,浣花溪畔的美丽风光,“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的生机盎然被高楼大厦包围。

  

  怀着对杜工部的崇敬,进入草堂,仿佛看见杜甫离开四川,茅屋倾毁,庭园荒芜衰败景象。

  

  凭吊“少陵草堂”,瞻仰杜甫铜像,耳边响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由其是那尊铜像把单薄嬴弱,低首捋须,沉思苦吟,忧国忧民的诗人表现得淋漓尽致,“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一腔孤愤正化作行行诗句,从心底喷涌而出。

  

  这尊铜像内涵厚重,感人至深。

  

  正门匾额“草堂”是清代康熙帝十七子,雍正帝之弟果亲王允礼手笔,门两侧一副对联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万里桥就是今天成都的南门大桥,杜甫所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

  

  步入正门,碧水一泓,小桥一座,桥头,两株古老黄桷树左右伫立,枝繁叶茂,浓荫下一座敞开式的大廨依稀露出它的身影(“廨”古代官吏办公之所)。大廨两山墙各开月亮门一个与回廊相通,环顾四周,前可见碧水绿树,后能观庭院花草,左右圆门洞开,廊柱林立,幽雅深遂相互交融。

  

  来到主厅——诗史堂,“诗史”源于唐孟綮《本事诗》“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诗史堂厅内还陈列着两台古色古香的圆桌,仿佛看见当时文人们挥洒笔墨,口占颂吟的情景。

  

  杜甫,李白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他俩的塑像,眼睛里充满了对对方的敬意,李杜的交往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佳话。

  

  满院流霞溢彩,暗香浮动,漫步其间,缅怀诗圣,对杜诗有了深刻的了解。

  

  柴门,门前清溪碧水流淌,别具情趣的小小石拱桥横跨溪上,笼笼慈竹拔地而起,跨水而建的水槛在竹影树荫中似隐似现,颇有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柴门因其简陋低矮,“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野老》)诗人故给它取了这个名副其实的名字。

  

  水槛跨溪上南北相通如桥,杜甫常在这里凭栏远眺,“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成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之一》)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水槛清幽迷人的自然景色。

  

  柴门之东,竹木掩映红墙相夹的幽径被命名为花径,与毗邻的草堂寺相通,花径的东端入口上挂一匾,匾上是沈尹默手书“花径”,花径照壁上所嵌“草堂”二字成为“草堂影壁”,是游人摄影留念的地方。

  

  工部祠以青瓦红檐,素面呈现在眼前,朴素庄严,古朴简洁,东西两侧,配有水竹居,“懒性从来水竹居”(《奉酬严公寄题野亭》),恰受航轩两室,“野航恰受两三人。”而得名。祠内正中有杜甫塑像,东西两侧有陆游,黄庭坚塑像,院内腊梅,罗汉松,桂花,茶花,紫薇等花木配置得当,疏落有致,为工部祠肃穆静谧增添了几分雅趣,立于祠前阶下的两株罗汉松据说有二百多年的树龄了,苍翠的古松有如巨伞,浓荫蔽日向征杜甫高风亮节的情操。

  

  工部祠东侧一茅草作顶的碑亭,伫立一大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碑亭背靠荷花池,周围布满生机盎然的花草竹木,景色如一幅秀雅宜人的风景画。

  

  草堂的环境是幽静的,看着诗人所建茅屋旧址,感受着杜诗的情景,用心灵与诗人进行沟通,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爝得百味从生。

  

  2017年10月3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