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读余秋雨散文有感

时间:2006/10/19 作者: 竹节梅魂淡泊 热度: 69112
  看余秋雨先生的大散文——《文化苦旅》,真是有种品华夏文化之深大渊源,受益匪浅。在写着写读后感时候,我已经体会到他在书中提到的这样一段话:就这样,我一路走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实在不少,旅途之中的经历感受,无法细说,总之到了甘肃的一个小旅馆里,我已觉得非写些一点文章了.这是出自他自序的一段话。和我看完《文化苦旅》的感受大相径庭。,现在我也是被文中逼到非写一点不可的地步了。

  余先生震撼我的首先是那坚实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对自然山水的那份独特的情感,与现在某些浮躁的文人相比,这些人只能算是小辈。用一句不好听的话说,他们在做学问,研学术上只是浓抹而已。胡乱的“信手拈来”罢了。只要能用上就是自己的,以鄙人晚辈之见,中华文化不能说要毁与我们这一代或下几代,但是至少从我们手中要坠落许多精华之类的东西。我在这里不是故意要抬高他们这些前辈的地位,也不是贬低像我这样的晚辈。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已,一个当代的事实;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实,一个关系到九州生辉煌的事实。

  我作为一个当代的青年学生,有这份责任做好我自己份内的事情。我不能说将来在文学领域有和巨大的成就和成果,我只是想尽我之最大努力去挽留中国文学讲淹没的那份珍珠,让这份珍宝再发出其闪烁的光亮,泽被后世以告慰先辈之遗属和前辈之启发蒙恩,以及教化之恩。我更期待在文学凋零的路上,不要只有几位苍老的身影伫立在那儿悲戚无奈。我希望看见文学路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走上康庄大道。人之历程,就应该用文学殿堂的石块去铺设自己,无论一个人脚下那方寸土有几多,自己辛勤劳动成果,那一定值得欣慰。

  其次余先生在其文中表现出了结构以及两难的情绪,很耐人寻味。每一处胜景给作者带来多少启发,多少遐想和无奈的情景。每一处都留下两种不可思议的疑虑。是啊!中国的文化中所透露的气息,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是漫长的。就是这五千年的文化长廊本来就有许多令人费解的种种,其中所包含的博大的内涵何止有两难所说出的,两难的窘况所延伸的地方,可能就是三难,四难五难......,众多情感的流露。气贯长虹的气势先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一直流淌到现在,这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是否能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祖国秀美山水的轻灵给表现出来。这需要钟灵毓秀的才子们发挥其豪迈的言辞去赋写一个民族的不朽的灵魂和气概,以振奋无头绪迷茫人,用婉约柔美的辞藻去描绘世间至纯至净的爱情。

  无论如何表达;如何议论;如何描写;如何抒情 ,中国博大精深的词库,你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华语情节》凝注我太多的沉思和疑虑,深受同感地被那种两难的情怀所摄住了。我不由自主地问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什么?从远处萧萧的凄风中我听到一个微弱的响声,这声音虽然微弱,但却给了我最满意最宽慰的回答——华语。是啊!一个凝结千万亿人口的结晶,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追求理解它的人对它有个本质的理解,坚定地身躯一直屹立了五千余年,依然威风凛凛震慑四海。我不得不以有这样吸天地之精华的华语而倍感至极,也不得不以有吐旧纳新的华语而自豪万分。华语可谓是世界上最优美而最具有欣赏性的语言了。这不是我给我们的母语戴高帽子,如果你不信我,那么我诗文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不间断用自己的语言记载本国历史,毫无疑问,只有我们华夏中国有此历史见证。

  虽然谈到这么多,但是我在某些问题上依然迷茫不知,我们怎么去继承和传播华语的原始含义,我们怎么真正的理解这个民族象征的石碑。我们现在应该对此做些什么........。我默然无知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