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晌午,一切都在静止。风抵御不了热辣辣的毒侵悄悄地躲到别处,为了不受汗淹地折磨,身体一动不动,甚至吝啬得连汗毛都不敢动一下,周围唯一能感受到的是嘴边的气息和空气产生的对流。这种静不是一种享受,而是忍受那种难耐的热袭。这个时候忙得最欢的就是树上的知了,唱着夏天他们独创的歌,一遍遍,此起彼伏,掩映在绿树丛林间,汇聚成一首首有节奏的生命合唱。
有时真佩服知了的唱功,身体虽小唱声却能响遍方圆,真有气壮山河之势。它们从远古至今,永远重复着“鸣鸣鸣鸣嘎—鸣鸣鸣鸣嘎—鸣—”,声音清脆富有磁性,尤其是最后那声“鸣”简直就是在拨动一根上等的琴弦。天气越热越是他们表现热闹和突出的时候,整个自然界无数只小知了犹如百万大军排山倒海的一齐放歌,什么花儿笑鸟儿叫,统统的不在话下。
记得小时候,奶奶为了不让我在夏天的晌午太闹人,用个大蒲扇一边拍打我一边唱着她自编的知了歌:“鸣鸣鸣鸣嘎!下雨我不怕!我有小白褂儿!”小白褂其实就是知了身上那双透明的羽翼,因为奶奶的误导,害得我不知捉了多少只知了,甚至上树爬墙,硬是想发现那件褂子的模样。后来自省自悟,只能在心里埋怨这个读过私塾满腹诗文却又误导我的老太婆。
那年,去南方五城市游玩,真正享受了一把热温的毒辣,尤其正午,简直成了铁板烧上的热品。为了不枉来一次,再热也要坚持。那时到了正午,不但难忍的是一种热辣,还有一种声音更让人难耐,无法用一个词表达,声音就像刚爆开的油锅,滋滋啦啦的,本来就像在板上烧,再听这“锅爆炒”,简直崩溃。很想知道这一树一树的“爆炒”声是什么在杨威,同行当中有一位高者,说这是知了在叫。开始不信,以为闹乐,后来经过了证实。人生第一次知道南北方的知了唱法不一,都说南北方言不通,原来知了的语言也是南北各异,难不成它们在创造语言的时候也受本土文化的影响?这种有趣的发现竟一时减轻了我对热温的烦恼,非常想见一见这个说方言的小知了是不是也有着南方的娇小和精灵。可惜,直至离开也未发现,看来这些隐士并不好客。
那年,从南方回来,看见树上的一只知了亲切的不得了,站在那观赏了好一阵。尤其是知了大大方方,清清亮亮的声音让我寻找到北方的豪迈和大气,一时竟忘记想念的家门。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方知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