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邦、项羽都不喜欢读书,这一点是臭味相投的,刘邦“好酒及色”,项羽则“好剑及兵法”,但都属于那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半途而废式的人物。两人后来还成了拜把子的好兄弟,但在灭掉秦朝之后,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安危,还是分道扬镳了,反目成仇,上演了一幕悲壮的楚汉争霸的历史好戏。
刘邦和项羽都算是平凡的人群中不甘于平凡的人,颇有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味道。他俩都曾目睹秦始皇出游时的风采,只不过项羽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也!”而刘邦说的是:“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显示出了二人性情的不同,项羽有急功近利的野心,刘邦则是顺其自然的从容。
据说刘邦的天子之气很早以前就已显露出来,他的老丈人吕公是个很有名望的人,还会相面,当他第一次见到刘邦时就相中了这个混小子,决定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他,就是后来刘邦死后一手遮天的吕后,刘邦也不客气,大大方方的笑纳了。
如果不是生逢乱世的话,刘邦的仕途可能永远会定格在他最原始的官位——乡长上,升职到县政府的可能性都不大,因为他只有一个幼儿园还没毕业的文化程度。但事实证明,能力和学历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良好的机会是上天为每个人都曾提供过的,而成就在于自己的争取。
其实,人的一生能够平平淡淡的度过也算很好,何必要什么大起大落,何必要什么波澜不惊,何必要什么风光辉煌!只不过,当命运把你推向历史的舞台上的时候,你是推也推脱不了的,刘邦就是这样被上天看中的幸运儿……
秦始皇的暴政惹的天下黎民百姓惶惶不安,秦二世的子承父业,更是为苦难深重的苍生雪上加霜,重压之下的民众终于在重压之下爆发了。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一呼百应,天下云集响应。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此时的刘邦正在沛县任泗水亭长,早已娶亲生子,成家立业,过了不惑之年,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水平在小康之上,小日子过的不亦乐乎。
只是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的叛乱,很快波及到了江苏沛县,时任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的萧何、曹参二人认为,要稳定当地的社会秩序,务必要找一个有一定社会影响力、黑白两道通吃、地痞流氓式的人物出来主持一下公道。二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刘邦,刘邦本不想操那么大的闲心,说不定还要惹一身的麻烦,但最终还是盛情难却,更主要的是大家都已相识那么多年,交情不错,面子上是难以推脱的。
就这样,刘邦顺应着历史的潮流,身不由己的取代了沛县的县长,成了沛县的沛公。之后参加到了推翻秦朝统治的队伍之中,还第一个率领队伍攻进秦朝的首都咸阳城内,为以后的论功行赏奠定了资本。
然而,实力最强功绩最高的还是项羽,没有他的破釜沉舟,就不会给秦朝致命的一击。野蛮的项羽讲的是“拳头就是真理”的道理,他是楚国人,所以自封为西楚霸王,为了限制刘邦,把刘邦硬生生的分封到了鸟不拉屎的汉中一带,号称汉王。
刘邦是一个安土重迁想家恋家的人,他一万个不情愿到那陌生的地方,但胳膊拧不过大腿,也只好从命。但想家恋家的不仅是刘邦一人,他所带领的手下人马基本都是山东的(崤山以东),都愿意回归自己的故土。韩信为其出谋划策,联合其他不服气的诸侯对项羽进行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反击,结果用了四年的时间把项羽打败在了乌江岸边。
项羽死了,是自杀而死,因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拒绝乘船渡江,死要面子这句话很可能就是从说项羽开始的。
刘邦顺利地被推上了皇帝之位,论功行赏,总结经验。就像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评选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一样,关于谁的功最大,谁的功劳其次,谁的功劳第三,这个评定过程是很难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时显示出了刘邦果断的一面,安功绩排名,萧何第一,曹参第二,韩信第三,张良第四,陈平第五,周勃第六……
刘邦最令人钦佩的一点,不是他战绩的辉煌,而在于他身先士卒的勇敢和明辨事理的态度。每次领兵打仗,刘邦都会亲自出马,冲锋陷阵,有几次差点被上帝带有,但他还是让萧何留在后方看家,总览后方大权,这是对萧何极大的信任。
刘邦当上了皇帝,对他的父亲仍然施父子之礼,有人却告诉他的父亲,刘邦已贵为天子,应当行以君臣之礼。有一次刘邦回家时,老爷子亲自拿扫帚扫地,到门口站立相迎,刘邦看到后大惊失色,赶忙下车搀扶。老爷子说:“你现在当上了皇帝,是天子人主,怎能因为我而乱了天下之法呢?”刘邦便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称号——太上皇,加在了老爷子的头上,以后仍然对其尊敬有嘉。中国历史上好像就那么八位太上皇,刘邦之父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农民的姿态坐享其成的。
后来汉朝未央宫建成,刘邦宴请群臣,刘邦上前对太上皇敬酒说道:“老爸你当初一直说我游手好闲,不治产业,种地都不如我二哥,现在你看我和二哥谁更有出息啊?”一席话说得满堂文武哈哈大笑起来。
刘邦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是平平淡淡的,舒舒服服的;后半生则是从被萧何曹参等人拉上贼船之后,一直到死都没消停过,登位称帝前,是南征北战,东讨西伐,登位称帝后,又要平定各方的叛乱,还要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可以说,刘邦的后半生基本上没过过安稳的日子,而是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
等他把天下平定的差不多了,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刘邦平定英布之乱时被箭射中,不久因感染而发病,这在当时的医学界是个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不好治!要搁到现在,抹上点消炎水,吃上点消炎药,大不了打上几针消炎针或点滴什么的,好的很快。他的老婆吕后给他请来了最好的外科大夫,为他医治,刘邦却拒绝了,他义正词严地说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生死由命,就是扁鹊在世又能怎样治好我呢!”拿出些金子赏赐给外科大夫,让他走了。两个月之后,刘邦死于长乐宫,终年62岁,这是公元前195年,也是他称帝后的第七年。
刘邦鞍马劳顿,戎马半生的打拼,为西汉的政局打下了非常稳固的基础,也为四百年的汉朝基业拉开了序幕。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两百年后,他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成了第二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四百年后,他的重孙的重孙的重孙的重孙……蜀国开国皇帝蜀汉昭烈帝刘备又以平民的身份登顶皇帝之位。同一家人,出现三个朝代的开国皇帝,这在世界范围内怕是绝无仅有的,难道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强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