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明显的高涨起来,因而中华传统文化也就越来越受重视,连习近平习主席都这样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靠中华传统文化。”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句话: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价值观”,是我们所有人精神世界支撑现实生活的力量。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家规,家训,老一辈教我们的做人的道理。
而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典型“价值观”这两年被浓缩在两个字中——国学。我们平常也许经常把国学挂在嘴边,但是,到底什么是国学呢?难道仅仅是中国的文学?事实肯定远不止这么简单。
其实,国学在狭义上的解释便是“孔孟之道”即儒学。儒学最初包含两个部分:孝道,师道。因而,孝亲尊师便成了儒学基础。
而儒学最根本的内容又被浓缩为一个字——仁。子曰“仁者爱人”便是如此。这里的人,不仅仅指自己,自己的亲朋好友,更指天下人。这里面包含的是对天下的爱,是一种博爱,是一种大爱。我们常说:“福至心灵。”福报是人们行善期盼的美好,怀抱这种大爱之心,自会有福。爱别人,就一定会有一种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又是什么呢?不是施舍与怜悯,而是体察别人的需要的善心。有了这种恻隐之心,爱人仿佛就成了本能。
《论语》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事惑也。”可见,仁爱之心又包含了一种佛家的不杀禅意。
人性源于人情,人情源于亲情,亲情源于孝心。
又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人性其实本来是善良的,中途受到误导走向歧途,但是,经过良好的引导,走向歧途的心灵依然可以回归正轨。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监狱犯人在监狱里好好改造,接受良好教育的视频,令人动容,也引人深思。
说到了人性的本源,就不得不说一下我们的本源。从古至今,都有祭祖的传统,有时候难免心有疑虑,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祭祖呢?今天我总算明白了——不忘初心。通过祭祖,我们能坚守为人的善良的本心。
谈到这里,我们大概也看出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十六个字可以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东西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其中,“孝”是根,“悌忠信”是本,“礼义廉耻”是枝干,“仁爱和平”是花果。如果现在马上就要求花果,但是不扎根,不把心用在这个根本上去浇灌它,那就不可能成功。现在你看饭店里那个花瓶里插的花很好看,能开多久?不过几天就枯萎了。 所以根本的教育都是顺着人性在教的。人从小一张开眼都是跟着父母、看着父母,这个是什么?首先学事亲,侍奉父母。悌忠信,跟兄弟、跟整个家族,尊重长辈,敬长。礼义廉耻,当人进社会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团体之四维。这个人也就有这个态度了,就懂得事奉领导者、国君,以大局为重,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好的干部。再延伸,爱护一切的人民、百姓、众生,爱众。从这个人的家庭的环境很自然的这样发展起来。而小家庭事亲敬长都很难做到,反而都是父母在伺候这个人,那么这个人的人格很难建立健全。我们看孝悌忠信是修身齐家,礼义廉耻在团体、国家当中治国,仁爱和平,平天下,和睦种族、和睦宗教。中华美德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温良恭俭让”“官员品德:恭宽信敏慧”。
通过中华美德的培养,我们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要始终谨记:“在家尽孝,出门尽忠。”秉持本心,方能一往无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