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年的滋味

时间:2016/2/10 作者: 李海松 热度: 79511

李海松

家乡的春节,有滋有味儿。

不用说”滋味”二字如何解释。反正家乡春节的滋味,满族乡村的味道,浓烈淳厚,多彩多姿。让人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童年时代,整个社会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每个普通的家庭呢?每逢过年,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上红烧肉炖粉条,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这是大人孩子们共同的梦想。过年,我们一大帮秃小子,求着大人给我们买小鞭儿,放鞭炮,我们舍不得一次性燃放成挂的鞭炮,而是耐心地,十分小心地拆开,然后一个一个地去放。于是,小村的街道上,鞭炮声总是此起彼伏,零零星星,怎么能和今天一动几千头的长鞭相比呢,尽管这样,我们也是快乐盈盈。

那时的的小乡村是空旷,寂静的,空气出奇的好,用现在的话来讲绝对是深呼吸的乡村,负氧离子难以胜数。家里哪里有冰箱呀?妈妈把炖好的走油肉,蒸好的焖子,炸好丸子等等都用小盆儿扣好,放在后院的笸箩里,随时热着吃。

除夕夜,无论家富家贫,吃饺子是必须的,我们满族人最喜欢吃大馅儿蒸饺,和白面,荞面或者白薯面,把大白菜,酸菜,韭菜或胡罗卜切细,伴上切碎的五花肉或者油梭子,调以老油,香油、酱油,面酱和咸盐。饺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灶堂里架上劈柴,大火一蒸,不到20分钟就出锅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吃起喷香喷香,满口流油的大蒸饺,那味道,那滋味,我怎么能表达得出来呢?

家乡春节的滋味,留在记忆里琐琐碎碎,那香气扑鼻的大蒸饺,诺大的走油肉块儿,酸菜汆白肉,白菜叶子汇粉硌吱,肉片儿炖大豆腐,辅之以扭大秧歌,唱落子,演皮影,把家乡年的滋味点缀得多姿多彩。

家乡过年的滋味,更体现出家家户户的快乐,吉祥与和谐。邻居李合大叔家兄弟姐妹多,个个都会扭大秧歌,会唱落子(评剧),正月初一,人人各显神通,大姐唱秧歌曲儿,二姐唱评剧《花为媒》里的”报花名”,大哥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他们的春节就是一台家庭“小春晚”。

小时候,家乡邻里和睦,乡亲与乡亲之间关系单淳朴,朴实。大人,孩子们无论走进谁家都能吃到当时各家最好的东西。

大雪小雪又一年,故乡的春节承载着浓浓的滋味,尽管当时物质匮乏,而乡情亲情友情是那样的深厚。

时至今日,如今在城里生活的人,许多人感叹,过年没味道了,说起来理由多多,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强,人情味儿变淡了,过年的气氛也就淡了。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的社会是总是大踏步前进的,过去计划经济年代,买啥都凭票据,逢过年,大人们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找商品供应票,时常为买不到东西而发愁,而沮丧。如今,市场极其繁荣,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过去除夕守岁,家家户户只是包饺子闲聊天儿,现在打开电视,网络,各类春晚你可以任性的选择,有时连村里都搞春晚,春晚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心中。过去让人垂涎三尺的大鱼大肉,现在人们为了健康吃的很少很少,特别那些想减肥的大姑小媳妇们,更是避之不及。过去三五分的压岁钱,现在变成了几十上百乃至上千元的大红包。满街上绚丽缤纷的烟花,已经让孩子们再也没有了拆鞭炮的兴趣,而节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则体现在不惧遥远的路途上。

故乡春节的滋味,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上,过年,人们盼望的是家庭和睦圆满;过年,带给邻里乡亲们是无穷的快乐。

有人说现在因为手机的普及,人人都是”低头族”,其实网络的发达,更给亲情友情的传递带来了方便和快捷,春节人们发个短信,发个微信,微博,来个视频,无论天南地北,无论国内国外,亲情,友情近在咫尺, 正因为我们的时代变了,高科技飞速发展了,我们年的滋味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容。

再过20年,50年,乃至几百年,几千年,春节的滋味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得到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