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宫
初始仿佛如在一片鸿蒙太空,混沌不清,但凡若有些许光明,便信步而逐;而后云雾清明,以为得之世界,心中沾沾自喜,窃以为洞穿世界,不料反误入到另一尘网中;最终驶到尽头,立于高处,而反观已历经往事与观念,幡然醒悟,颇有返璞归真之感,才似觉人生的最终归处。
一本书即是一种世界,一个由故事构成的书便是一个传奇,我朗读着这些传奇,行走在瑰丽的迷宫中,看过一片又一片的风景,记住了一个又一个的面孔。
曾经与他有过很深的情结,也曾产生隔阂,最后却才知道他一直是我的归处,精神上的皈依。
这便是由文字构成的书。
虽家境不算殷实,但父母皆是明理之人,对于我也是倍加疼爱,所以从未在书上有过任何的吝惜。且我也是上进心极强之人,处处不肯落于人后,心中抱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所以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地阅读了许多经典名著,况我生性高傲,自以为与众不同,所以只读文学经典,从不涉及非正统文化,全部心思只用于书上,个中津津有味自是不同凡响。
我的第一本启蒙书籍便是《思维与智慧》。当时大约是上小学的年纪,还没有看书的癖好,而休假的时光不免觉得贫乏。幸而母亲当时寻得一本深蓝色封皮的书,杂志模样,刊名为《思维与智慧》,现在这本已经被我翻烂了的书仍旧安静地躺在我家的书桌上。当初得一本书,仿佛觉得生命增添了某种光亮,我便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甚觉欢喜,大部分都能看懂,我至今还记得那些文章,比如《现在就去》,大约讲的是做事情要趁热打铁,不要拖拉,还有一篇我近些时日才能明白的文章《妈妈,我没有喝酒》,以隐秘的痛彻方式来讽刺社会。当然也有些其它些篇目,虽内容已忘,然其本质内容却影响了后来的岁月。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一个小孩子在八九点的太阳下翻越书的光景,就像一杯淡淡的白开水,清澈明亮而又温馨温暖,她虽然已经看过一遍,但是仍旧一直看,书的折角和边缘处已经磨损了不少,有些字句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她还是虔诚地翻阅着,不知疲倦,乐在其中。
这本书我到高中的时候还会偶尔地在众多其它的杂志中拿出来看,那时正是夜深人静,时过境迁很多都忘了,不过再读一遍仍有恍然大悟之感,甚以为感慨。
我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泰戈尔的《沉船》。那时我正读的是初一,集体宿舍,慧根尚未通明,只不过宿舍里有一女生喜读书,我正好看到了一本很厚的书躺在她床上,便觉好奇,于是拿了起来看着,颇有趣味,而且她已经将其看完,于是便大方地借给我了,正好那时学校正常放三天假,于是我便如获至宝一样地将其带回家。
三天的时间就将接近二三十万字的《沉船》给看完了。我记得那时我第一次看长篇小说,一个宏大的故事和一个新奇的世界。三天的上午,一个上午翻过厚厚一叠,然后假期结束便就原物归赵。
我归还的是书,但是我却好似得到了某种神明的启示,而后的岁月里这种启示就深刻地留在了我心里。
那就是我对故事强烈的向往。
仅仅是一个故事。
以前夏天乘凉时候母亲会在宁静的夜色下给我讲述很多故事,虎狼,狐狸,外婆和小白兔,年纪尚小的我不明事理,有的句子没有听懂却将其想象成诡异的画面 时常在半夜中醒来,导致我的母亲时常为我担心。后来我也会将我记得的句子讲给我弟弟听,他听得十分认真,一直问我后来怎么样了呢,后来如何了呢。我真想念天真的弟弟睁着好奇的双眼看着我的神情。
就如同我看着那些文字故事一样。
我真正大面积阅读广泛接触故事以来其实是在高中,我的年轻的少年时代。首先是广泛的外国名著,那时候买的都是简装版本,一本不过十几万字,加之我的阅读速度也很快,或者在一个上午的时候就会看完一本。
每逢月假休息时候,我和母亲便会上街,而我主要的中意之地便是我故乡的双桥图书馆了,规模不大,却干净整洁,我几乎是大量大量地购买,几乎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典名著,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野性的呼唤》《白牙》《战争与和平》《复活》《罪与罚》《巴黎圣母院》……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些名字,也有考试得到了奖金也会一股脑地去买书,我记得有一次学校发了一百元钱,我全部买了书,七八本的样子,而我将这些书带回家,往往下午看,安静而又和美,仿佛身临其境,颇觉神忘。
高中后段时期的岁月变得繁忙起来了,但是我已经有着读书的癖好了,每逢放假仍旧会买很多书,也有部分杂志,大约是《创新作文》《作文素材》《课堂内外》,我最喜欢的便是《创新作文》,那时候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觉得里面文字词句文章主题颇得我心,有大气凛然之感。我还曾经设想过给我一个很喜欢的作者写信的冲动,想着我们是如此的若何一契,见面肯定会有相恨见晚之叹,后来其实一直只是设想。
接触到本土书目是源于一个时机。高一时候,我同桌是一个文学痴迷者,尤喜爱鲁迅,她的书桌上摆放的全部都是鲁迅的书籍,我那时甚至都不知道鲁迅是何者人也,在同桌的熏陶下,我也日渐成了鲁迅迷,从她那里借了许多书,一本一本看,才发现这原来也是另外一种世界。
外国名著虽也是经典,但是并不贴切国内实际,且由于是翻译而来,语言生硬处颇多,不比本土文化的根植深。
我记得我们一起谈红楼梦的场景,一起说着黛玉宝玉宝钗如何如何的时光,一起高唱着鲁迅先生的刚直不阿。
真是怀念。怀念以前,怀念那逝去了的单纯岁月。
后来便就是大规模地阅读本土文化的书。
从鲁迅先生的,而后是沈从文,林语堂,季羡林,钱钟书,李敖……约莫都是民国时期的人,也有部分传统文化,如《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这些古典书目。
我至今还记得读完《红楼梦》和《水浒传》之后我连说话都是里面的方式,当时我一个好友也是这样若有同感,觉得这乃真真是世上美妙的感觉,不可用言语来形容。
与书在一起的时光不老,于现在回忆起来也是口齿生香,念念不忘,是生命这条长河之中美好的波澜。
青年时代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放假时日,我便会在夜深人静之时看着书。
我还记得我当时看完《汤姆叔叔地小屋》大哭的情景,我将里面令我感动的词句反复念叨,仿佛是在高颂,那种震撼只出现过一次,很少有书令我泪流不止。
还有一本《儒林外史》,也是夜间熬夜看,不知怎么的竟然一下子就看到了凌晨,母亲起夜时候看见我还岿然不动如泰山便劝我快点睡觉,但是我哪知什么时间观念,心思全部被书中内容牵引,根本顾不及其它任何外物,直至合上书页的那瞬间从觉得心中畅快,精神放松。
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百年孤独》。这是我少数的看了几遍但是仍旧想看的书。茫茫的夜色,宁静温柔的灯光,纸页的特殊香气侵入心肺,我知道那是百年孤独所独有的味道,是我在深沉夜色中吮吸它的相濡以沫的味道,是已经融入了我魂灵的味道。
此生不能忘也。
其中最有缘分曲折的便是周国平的书了。
《周国平散文集》与它也曾有过隔阂,迷茫地从图书馆买回来,却迟迟没有翻开,一方面我主要是想先看其它的小说,而对散文集并不十分感味,另一方面,我对于这个人不熟悉,没有很好的指导方向。
后来故事书看完了才觉得想看这本散文集了。没想到随便一翻便就看到了我无法理解的甚至觉得讨厌的文章,当时心理承受力和认识程度弱,吓得我精神恍惚,从此将其视之为洪水猛兽,豺狼虎豹,丢在一边。
后来过了一段时日才重新将其拾捡起,看到了别的文章,却也觉得妙不可言,深得我心,再次回头看从前害怕的篇目时也不过是浅浅一笑,不过是将那页粘合了起来,看来我当时还是放不开啊,真是简单天真的年纪。
我记得当时很多篇目看了很多遍,这是第一本能让我反复看的散文,我抱着它,看着它,感觉良好。
直到如今,那些思想,安静的思考已经变成了我生命里的一部分,足以让我深深咀嚼。
到了大学,眼界洞开,且身腹戾气,偶然时机以为写作可以赚取钱财,实现梦想,于是丢弃了往日之文化,而可以模仿流行文化,以为可以赚取功利,却没想到已然被利欲熏心,冲昏头脑。
幸而现在找到了返璞归真之原生态的感觉。兜走了一大圈,却站立于了更高的原点。即便我之真性情所喜之物不能很好地迎合市场,我亦不会屈从于违己心愿。如果如此,那便是白白地来到了世间一趟。
我最喜欢的书《红楼梦》《百年孤独》,无论岁月怎样变迁,它们都是我心里挥之不去而能时时品尝的精神玩物。还有很多影响了我之真行情的人,他们的文字思想智慧锻造了我的真性情,使我成为真的完整而自由的我,让我在以后风雨的岁月里能够高唱着凯哥而更加奋力前行,也让我最终寻回真之本质。
我要将他们的名字一一记下,以作纪念。
鲁迅。沈从文。钱钟书。巴金。季羡林。周国平。莫言。马尔克斯。……或许有些已经模糊,但我知道他们已经变成了我肌理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