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过去的和现在的饿——由萧红散文《饿》所引申

时间:2015/9/10 作者: 骆雪 热度: 89354

 过去的和现在的饿
           由萧红散文《饿》所引申

 

 

      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迷恋上萧红的。高中时代约略的知道了她的名字,随手翻翻她的作品,觉得那文风,不是在娇柔或造作的写字,那原本就是在文字中生活着的女子。旅瑞的时候,归属自己的闲余较国内多,于是几乎读遍了萧红的所有作品。这位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远比张爱玲对于我有更大的吸引力。萧红也因为《生死场》、《呼兰河传》而成为鲁迅眼中最具才情的女作家,称她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描写得力透纸背。

 

      是啊,她的短暂的生命,她的魅力,将随着岁月绽放出永恒的光辉。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只要你去翻开她的文字来读了,你就难以放下,真的。短短的三十一年,她就是为着文学而生的。

 

      别的且不说了,只她的一篇散文《饿》,便足以让我大大的折服了。

 

      “'列巴圈'挂在过道别人的门上,过道好像还没有天明,可是电灯已经熄了。夜间遗留下来睡朦的气息充塞在过道,茶坊气喘着抹着地板。我不愿醒得太早,可是已经醒了,同时再不能睡去。"

 

    《饿》就这样自由不羁的开场了。她描写的是她和萧军住在欧罗巴旅馆的情形。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日子原是可以过的。为了反对包办婚姻,以及无法忍受专制父亲的冷漠和无情,萧红离家出走,于是开始了她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爱一时温暖转瞬又疏离那样的生活。然而在一切饥饿、苦痛、短暂的幸福和长久的疼痛和孤独中,萧红从来也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一直抗争着。直到在战乱的香港英年病逝,离家13年,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而在这流浪的13年间,她为我们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那是她的生命,那是她的气节,那是她永垂不朽的才情。用生命去践行饥饿、苦痛、激情、热爱、抗争、爱国、伤痕,还有她幼年时在祖父身边所享受的童年天真与快乐,对于一个女作家,萧红真的因为离奇的命运、旷世的才情而造就了一种神性的光辉。

 

 

      除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没有见过比萧红更精彩的关于饥饿的描写了。而且这是纯女性的,细如发丝,深入骨髓的那种感觉和描写。

 

      “厕所房的电灯仍开着,和夜间一般昏黄,好像黎明还没有到来,可是“列巴圈”已经挂上别人家的门了!有的牛奶瓶也规规矩矩等在别的房间外。只要一醒来,就可以随便吃喝。但这都只限于别人,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扭开了灯,郎华睡在床上,他睡得很恬静,连呼吸也不震动空气一下。听一听过道连一个人也没走动。全旅馆的三层楼都在睡中,越这样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头越坚决。过道尚没有一点声息,过道越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头越想充胀我:去拿吧!正是时候,即使是偷,那就偷吧!”

 

      当然,最终是没有偷的。那不是作家的人格。然而这饿到巅峰状态的心理活动和透彻肌肤的描写使文学那样鲜活,使生命的印记那样深刻,使历史的画布那样清晰。循着这样的轨迹,我们也许更懂得了一位营养学博士的总结之词:“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千年间(原始社会也就不论了),都在不断的艰苦卓绝的与饥饿做着斗争”。是啊,老百姓真正吃到饱足,也就是这短短的三四十年啊。

 

      “我的衣襟被风拍着作响,我冷了,我孤孤独独的好像站在无人的山顶。每家楼顶的白霜,一刻不是银片了,而是些雪花、冰花、或者什么更严寒的东西在吸我,像全身浴在冰水里一般。”

 

       饥与寒总这么交织着胁迫我们的贫困时代。而今的中国,绝大多数的市民百姓,都基本是告别了这样的生活了。为数不少的人,甚至锦衣玉食、飞来飞去,享尽荣华与自由。然而深观我们的社会,却感觉,我们似乎比那个年代,又缺少了点什么。

 

      我们踩着匆匆的脚步,不遗余力的去追逐金钱,改善生活;我们绞尽脑汁,为着一座更大的房子,更美的华服,更高档的化妆品,更自由的旅行,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上更高档的国际学校,我们为着这样的理想拼尽我们全身的力量。我们一头扎在物质的繁荣中,我们奋斗、拼搏而又肤浅的活着。我们时常没有时间停下来问一问,“除了这物质的富有,我们还需要些什么?”

 

      那样清晰、明了、生动的味蕾的饿、肠道的饿,活灵活现的在萧红的笔下,然而萧红以及萧红时代人们对于理想的追逐、对于真理的求索、对于人生意义的坚守、对于精神财富的创造,却表现出无限的激情与执着,所以文学大家辈出,名著昭昭,与日月同辉;所以国人同仇敌忾,抗日保家园;所以人们夜不闭户,相帮相助。

 

      如今,我们拥有了我们所拥有的,却又失去了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成了新时代的饥饿者。我们世风日下、灵魂虚空、精神粗糙,我们成了没有根的人,盲从而缺乏自信。纠根结底,或许曾经的饥饿真的过分可怕,于是我们满腹心思花来解决温饱问题了。而今,经济日渐繁荣,就愈加的让我们觉到精神的虚空,是到了我们整理文化、坚定自我、积极开创、告别苍白的时刻了。

 

      如果能有一些大家涌现,可以如同萧红那般,描摹出我们今天社会生态的鲜明的“饿”来,也会是一种拯救罢!我满怀期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