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对静定有一些亲身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先提出一个概括性的说法,养育健康孩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落实亲子课上的接纳、尊重、理解、赞赏等内容,而这些东西都是在静定中升起时是最自然最有品质的!换句话说没有静定的修养,接纳、尊重、理解和赞赏也是“我”造作出来的,而不是真正的接纳、尊重、理解和赞赏。
我以接纳为例,这次从上海回沈阳的飞机上,我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就感觉身体像睡着了一样,呼吸很深沉,小腹部一起一伏,肩膀很松垮,但同时我对身体的状态和呼吸都很清楚。呼吸是自然自发的,不需要着力,有一个很合适的节奏。这种状态下,身体是自己的主人,是自己运作的,不需要“我”的参与。有一段时间我就安住在这种状态中。后来,我想测试一下,如果不这样会怎样?我就改变呼吸的节奏,发现身体状态感觉就变了。因为我在随顺念头开始有作意,有用力。跟之前自然的安住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由此,我体会到平日里多数时间都是“我”在作意,控制身体,这就是对身体的不接纳,但并不自知。也就是说在散乱的状态下是不接纳身体的。扩而充之,孩子的成长也是有一个最合适他的自然的节奏,就像呼吸一样。并且孩子自己主导这个节奏。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不能安住在静定中,那么我就会不自知的介入到他的节奏中,即使接纳也是“我”做出的接纳,是无意识的,是对他的一种干预,而不是真正的接纳。
这里我想澄清的一点是,接纳并非是什么都不做,不是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不管。当我处在静定的状态下,我的行为是直接来自于“知”性,不受头脑的控制,这样做出的应对行为更有益于当时的状况,就像手碰到火马上收回来一样得体。这是关于接纳的例子,其他的关于尊重、理解和赞赏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是我想说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养育孩子也有助于提升静定的修养。孩子本身生活在当下,就在静定中。这样说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确实体会到了。在静定这方面,孩子绝对是我的老师。跟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很难不处在当下,因为一旦脱离当下,孩子就会知道,他会用说话、喊叫、动作等各种方法把我拉回到当下的情境下。当然自己的孩子很容易触碰到自己的内在模式和情绪,这些方面如果勇于面对并积极整合好的话,跟着孩子修定很快!
我现在还远远达不到生活中常处在静定的程度。但方向是很清晰的,就是自己处在静定中,看着并“知道”一切的发生,适时适当的给予反应。不仅仅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这样,在应对生活中其他的人与事时,无不是这样。知道这样的方向对我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无论面对什么纷繁的外境,我的应对招式都是最简单的,那就是向内修定。这样就省去了很多方法的麻烦。例如,养育孩子,不必去“做”出接纳、尊重、理解和赞赏。这些都是人在静定中自然带出来的品质,有的时候哪怕就是一个微笑,就够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