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总有一两个倾生所往的地方,却一直等待,无关意义。你要非问旅行的意义。那姑且说是为了满足初心、释放当下和解读物我,可旅行也有“遗憾”的危险,就像心中的“女神”,亲近了,那份神秘的美好也便消失不见了。临近你心所往,朦胧变得清晰,心中的此物更换他处的“凝固”,那份流动美、韵润美、自然美就落入重且厚的尘埃了。
旅行之前,先说前提:你得有空。
有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则,你有这个心境,心里要有那份闲适,有所备,有所想,有所“为”,不然,你把身体带到心里所想去的地方,徒徒是为了花香凝鼻、微风拂面、山水承体,这从根本上便失去了旅行的意义;二则,你有这个时间与钱,时间是个奢侈的东西,你所处的某个阶段有充裕的时间,甚而有挥霍,简直和青春同出一辙,平行而进。所以在工作或者为了工作、生活或者为了生活的时候,你为等等而累,山水树木、花香鸟语已经没了声音和味道,你想便要腾出。而钱对于这一切很重要,也不是必不可少。旅游在市场上,是产业,是营业手段,钱就是门槛,可也不是说没钱就不能旅行,旅行不是为了美食、为了购物、为了纪念品,这些旅游的附属品往往本末倒置地放在玻璃窗橱,夺人眼球,要量力而行,做一些可以并纯粹的旅行,便不会那么沉累(薰衣草非普罗旺斯不可,凝雪非阿尔卑斯不行,山水村落也非北欧、西藏不去。)一言以蔽之,有空,即是心有闲有意、身可进可退、时间可此刻可某时,钱可多可少。这是旅行之前意识里的事情。
人人都说旅行,就像大学人人渴望恋爱。然而一场旅行需要什么意义,或者说它需要意义吗?
旅行美好,因何旅行?
我们都会记得利群那句广告词: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欣赏风景的心情。这话说的不错,说了不为目的旅行的过程重要性,为了旅行不带目的的杂念,就是给心灵一场旅行,更不是为了满足口腹欲、占有欲、记忆欲等等。
确实,我们需要这个过程,过程的美感不仅仅在于放空自我,还是在于真实地接触和品味。许多时候,广告仅仅是把一幅湖光山色的十分之一呈现给你,文字仅仅是把一座亭台楼阁的千分之一捧递给你。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验与经历,心智和视角都不同,眼中的风景怎会一样,心里的感受怎会雷同?越多的传播媒介,越是把你心里的风景模式化、统一化、固定化,就像现在城市建筑,从乌鲁木齐到广州,可以十里不同音,可却能千里一景落都市,景点固然人性化,但仍有天然雕饰与人文内涵的一面。
说了这些废话,因何旅行。我以为最好的解释就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万卷书不一定比得上万里路。古往今来,喜欢名山圣水的人很多,他们或因风景而舒心,或风景因人而闻名,这是双向互动的。一如滕王阁因王勃而流芳百世,王勃也因滕王阁而流心飞神;一如凤凰古城因沈从文而成为等待了世人千年的古城,沈从文也因凤凰古城而心有所托。
有什么比四处走走更心旷神怡,有什么比移步换景更赏心悦目。一场旅行是为了给心灵更广阔明朗的空间,久居一地,心有所恋;长久住一地,心有所厌;一生不能只生活在一个地方,且不说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步伐,就说人本身而言,移动、更换、改变,也是我们所不可或缺的东西;一场旅行是为给你的人生沉淀底蕴,就像是学习与知识,你可能与其他人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它可以给你思考、预见、定力、视角等,旅行也是如此,爬山给你的不仅仅是劳累和绝顶揽景,可能还有山的过去,现在和内化的非物质;游水给你的不仅仅是烟雨蒙蒙和花亭桥舟,可能还有水过千年的记忆。这是旅行所给你的,你可以主动领悟,也可以被动感受,这些都是非临那地所不能见闻的东西。
换句话说,旅行是丈量自我轨迹的脚步,是模拟遗忘历史的显微镜。这有意义,但没意义却更有意味。
旅行美好,为何旅行?
这是一个目的说,就像大多数人,凡事没个目的,那么便失去了意义。我现在还说“为何旅行”不是重申意义论,与之相反,我是在努力解释这场不为而为、非意义而意义的旅行。
生活的节奏陡然增快,可人本身并没有更强大的身体和心理基础去应对。满负荷的工作学习、重复的精力碾压、为了各种形式或者所谓意义的拼搏……这绝大程度上在拖垮你的身体,从人体生态上说,这可能是不可持续的死循环。雾霾已经飘到南方沿海,地沟油已经端上千家万户,就业、医保、住房、教育已经渐而成为了拦路虎……多少人从身体到心理都那么累,像是一个吹得很饱很饱的气球,追求最大,也害怕他在某个临界点爆炸;像是一把弓箭拉得很满很满,箭指天狼,一心射得更远,也担心弓断箭毁、一无所有——这都是为了“欲壑难填”的目的,显得累而多余的意义。
既然说是为了消弭意义而进行的一场旅行,那么就可以放松点了。
释放自我,把自己放身一个向往而陌生的土地,脱得“一干二净”,没心没肺地做一些没心没肺的孩子事,自由自在地做一些自由自在的无意义的事。把无聊彻底地蹂躏,把烦闷尽情的丢在山里水里,把自己的心暂时交给另一片土地,别样的风景,不同的心情。
为何旅行,就是一场“无为”而为的出发,别说征程和目的,不带背包之外的累赘。(简言之,这无目的的释放,大多是为了暂时放空,而后重新回归,做了一把恰到好处的弯弓。)
旅行美好,如何旅行?
旅行,要学会旅行,不然旅行也是不那么美好的事。
旅行,首先有个想去的地方。这里你可以说随便走走,就是再随便也要落脚某处,在潜意识或者无意识里,你的心里已经为你选择了一处想去的地方。
这可能因为一部小说、一个电影、一人推荐、一场宣传。这都是媒介手段,与旅行有关,但这些只是你准备的初级阶段,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些,那更多的是为了从A地换到B地,把此刻此地的心情换成他刻他方的心情。这很好,可为了一场美的旅程,还是可以更精致点。
心有所想,手有所做,脚有所行?
旅行,去一个风景点:上者,把此地此景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有大致的了解,在旅行之前可以规划一场文化上的享受,也可以把旅行深刻化,甚至延伸到多年以后;中者,把此地的美景美食、好山好水有精确定位,做一次视觉上的盛宴、口腹里的饕餮,回味到几月之后;下者,把旅行路线、大包小裹打理妥当,利索地来回行程,记忆到几天之后。
当然,这里我们依据个人的生活经历、感悟等才会有所选择——那些或橙或绿、似山似水、有明有暗、可吃可喝的过程亦是享受。其中,或有交叉,都是“品鉴”几帧照片的瞬间,色彩、空间、美化效果都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变得无关紧要,哪怕照片模糊到只有回忆,那这帧凝固也就完成了它留下的意义;一块山石孤木的搁置,也会在若干年之后的某个黄昏,细细把玩这流淌岁月的沉淀。那时,存在的物质会比意识记忆里的东西更清晰可触,而那些消化、内化的非物质,通过手的感知,可以抵达搁浅的物质之上。从空间的巨大移动以及时间的庞大拉伸里,那刻,你所感所悟,非此刻所能及。
如何?本就是一个行动力的事。思考的敏感力加深了对旅行地的深刻思考,而行动的钝感力却会降低旅行更美的质地。这是矛盾的事,却更显美好。
和一个、两个,或者自己独自,去一块足以支撑脚掌的地方;带上一个人、一本书、一个相机,留下一点能够延伸内化的养分。如果显得这些也多余,那就什么也不带,什么也不有,没有什么而去,没有什么而归,这是难事;我们还是肆意妄为、天真无聊、稀里糊涂地行走,或者命名为一场旅行。这是how to do的问题,其实足可以把do删去,do已经是要做很多事的隐含,旅行要是减法大于加法,不要再添加任何符号了。乘法、立方的计算那是以后的事情。
如何旅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式与思考习惯,这是为人为事的基础。倘若没有个独立、独自的自我思考与行为方式,且不说随波逐流那么龌龊,就是生存也是不可能,你能随波到和一个人吃喝拉撒、喜怒哀乐皆是一般吗?故而,我们本就有独立之思,不需要“说教者”咸吃萝卜淡操心地胡扯。于此,如何旅行是你自己的事?如果这都没有打算,那还是待着别动,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急这一会的“饕餮旅行”,毕竟风景不管饱,此举看着亦无聊。
非劝说非推荐,只是个人对旅行的理解。
另外,旅行美好,这是拉伸时空距离后的视角,有距离的看待,可能不会毁坏一场旅行。但需要注意的事,去心中所往之地,尽可能淡季,现在的旅行名为看风景,实为看人流;名为散散心,实为颠簸劳累;名为心灵所托,实为象征坍塌——你把妹子描绘的太美丽,走进生活,那就都是生活的模样,你的朦胧还怎么粘有露水?不要为了旅行把瘦西湖践踏得污浊、不要把凤凰古城水淹得不成模样、也不要把一所校园的樱花挤得无处藏身。与其这样,你周围的一片风林、一声鸟叫、一座山湖足以胜过那些“风景”。
旅行,一场美好的旅行从心开始,从新接触、从信结束。说了那么多,仿佛还是一句话:趁着有空(有风华的青春、有空闲的时间、有诗意的心境、有自由的身体),去旅行吧!
目的地无妨、意义无妨、但愿是心之所往、梦之所向。给自己的记忆沉淀一份介于清水和酒之间的味道。
有旅行,正青春,你的足迹无需定格。快行动,趁此时,你的轨迹不用模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