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由端午节的起源所想到的

时间:2014/9/8 作者: 月光下的故乡 热度: 88245

有关端午节由来的传说很多,但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有四种版本:
一,源于古百越民族的崇拜图腾,每年的五月五日是他们祭祀的日子,这一天,每一个部落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仪式,久之成了一种习俗.后来,由于频繁的战乱,古百越民族被黄河部落融合,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赛龙舟包米粽等习俗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得以保留并流传开来.
二,吴越人为了纪念春秋未年的吴国上大夫伍子胥.人们敬重他刚正不阿视死如归,怜他死后牛皮裹尸沉江无还,皆自发驾舟将雄黄米粟倒于扬子江中不让鱼蟹咬食这位叱咤风云的伍大夫,久之成为一种惯例与习俗保持下来.
三,源于对战国未年创立了骚体诗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楚为秦所灭,被流放在外的屈原得到消息,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沉汨罗江.但也有人认为屈原为情而困早于楚亡之前著遗书《怀沙》殉情沉江.也有人认为楚怀王怕自己死后屈原再与爱妃郑袖有染,又芥于屈原是皇室近支便派人暗杀了他,然后沉江汨罗.因为他所写的《湘夫人》与《怀沙》证明他既使远离故土依旧对郑袖念念不忘,王的女人岂容他人觊觎?无论屈原是自杀还是他杀,于情于义,他的死比伍子胥之死更为悲壮,端阳文化也因屈原也更富于内函.因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因而也叫诗人节.
四,源于曹娥救父之说.传说东汉初年,扬子江畔住着一家姓曹的渔民,一日,曹翁出渔不慎沉江,女儿仅十四岁却不怯风急浪大入水救父,历经几日于五月初五日晚托父尸而还.在她入水救父期间乡亲们行舟江上到处呼救,岸上的人酒食以待.为了彰扬孝道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当时的场景被当地人传承下来而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勿庸置疑,端午节的文化底蕴是淳厚的,对信仰的忠诚,亲情的孝义,爱情的向往,在每一代中国人心里都是那么具象而又极富神韵.
但是,端午节的风俗并不是完全来自于传承与演变,它其实和春节、清明节等节日一样有诸多其它故事和传说的交集、融合、嫁移才成就了端午节今天的风韵,当然也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比如中原地区,就有端午送香囊的风俗.这和一个凄美的爱情神话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得小时候,只要到了农历五月节口,就有人走乡串户边走边喊:“包香包雄黄___”那些年轻的小媳妇和姑娘们听到了便围上去,花上三两分钱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香囊.年轻的母亲做给幼年的儿女,年轻的姑娘要送给谁我不知道,因为那时的我不懂她们近乎神秘的神色与举止.
那个节口母亲会告诉我不要伤害蛇因为我是男人.我当然不懂,但我很听话,任何时候从不去伤害那令人恐惧的蛇.后来,我看到了一部叫《白蛇传》的连环画,再后来我又看了大概叫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的古书,再再后来在端午庙会上看了一出叫《断桥》的戏,我渐渐懂得了香囊的含义.母亲的香囊是希望儿子将来做一个有情有义敢爱敢恨顶天立地的男人,女孩子的香囊除了表达爱意的同时又在警示她爱的男人不可许仙一样绝情绝义.炼制的艾香与雄黄缝在心一样的花布囊里,与千针万线绣成的鸳鸯一起成为爱的象征.又后来有女孩在端午节也送我了一只香囊,她变成了美丽无比的白娘子,从那时起我不再恐惧于蛇,再不向往七夕的夜空,再不唏嘘嫦娥的悔恨.
从那时起端午节在我的心里不再仅仅是忠孝、文艺,她更是我的爱情.再也没了水漫金山的抗争,因为法海早变成了螃蟹成了端阳美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