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放宽“平仄对立”要求可能有助于楹联的繁荣与发展

时间:2014/9/4 作者: 老榆树 热度: 83485

 放宽“平仄对立”要求可能有助于楹联的繁荣与发展


   语言是发展的,文体也是发展的,在用汉字书写的文体中发展最慢的可能当属楹联了,因为它太高雅了,创作起来太有难度了。楹联是文体中的阳春白雪,所以“和者盖寡”。

   凡有心创作楹联的人,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其实并不很难,难的是做到“平仄对立”,这除了受方言的影响之外,还要受一字多音的制约。这两条严重阻碍了楹联的普及和繁荣,因而也影响了它的发展。在专家看来,一些文化人和文化单位出现平仄不工的楹联是十分可笑的,反过来看,在急功近利、人心浮躁而又大都讲普通话的现代,大多数的楹联创作都是“急就章”,讲究的是对路、应景、适合、实用、奇巧、有趣、看得懂、受欢迎,你却在那里挑平仄不工的毛病,到底谁迂腐可笑?任何文体,思想表达、情感宣泄是主要的,形式只是手段和工具,它是要为内容服务的。一些灵感突来、自然天成的楹联本来挺好的,一检查,平仄不工,为了“凑”平仄,改动了个别字词,反而给人以牵强的感觉,意境没有了,味道变淡了,让内容为形式作了“牺牲”,因律害辞,因词害意。且看曹雪芹这样的诗、词、曲、联大家通过林黛玉之口发表的主张:“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我主张放宽对“平仄对立”的要求,以利于楹联的普及、繁荣和发展。

   楹联本来是用古韵写作的,后来不得不允许今人用今韵写作,这是历史的进步,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历史进步。在大多数人都讲普通话的今天,希望严格坚持“平仄对立”的高龄专家们开开窍,为了让楹联走进大众,让楹联成为全社会的实用文体,放宽对“平仄对立”的要求吧。


                       写于二0一一年九月


   附件:            反省、修正和补充意见

  通过近两年多的学习和涉猎,反省到上文中的意见有些偏颇,议论不太周到,故作如下修正和补充:

  《联律通则》第八条规定在声调平仄问题上实行旧声和今声的“双轨制”(只是“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我建议在更大范围内也实行“双轨制”,一方面,专家学者、楹联教师、征联活动的评委、楹联报刊、初学楹联者等,必须严格遵守《联律通则》;另一方面,普通大众自抒胸臆,表达定向主题,亲朋应酬,文字游戏等等,在声调平仄上可以从宽。“诗不成家聊自娱”嘛,让天下人都循规蹈矩地严守《联律通则》是不可能的,还是“多元化”好些。举一个具体例子:

  2012年“三八节”前所在楹联协会征联,作者把人们熟知的“巾帼不让须眉”的短语用改变节奏点的另类句读法,编了一幅存在着平仄等毛病的对联“巾帼不让须眉多干活,爷们甘愿惧内少吃苦”;编辑给修改(实际是替写)成“有为才女眼光远,不让须眉志气高”,并且用作者的名字发表在了协会小报上。“改”后的对联虽工,没有技术上的毛病,但缺少趣味,内容也太虚。我宁可把有毛病的“巾帼不让须眉多干活”保存在我的文字档案里,也接受不了虚头巴脑的没有平仄毛病的“不让须眉志气高”的“佳作”。同样地,我宁愿张挂被人挑出了平仄毛病的莫言的“齐鲁多有伪君子,江浙盛产小丈夫”的对联,倒找给我钱也不要被人矫正后的“规范”的、“正确”的同一内容的对联。    




                           二0一四年四月补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