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儿子去前观巷的教育书店买书。望子成龙的我在买书时,站在一切为了他好的立场上,照着我的意愿进行。结果可想而知,一拍两散,儿子负气回家,套用他的话我“活该”被甩了。好好的心情像台风施虐过,一个人站在书店门口有点进退不得。
拿起电话正抬头,一场旗袍的盛宴映入眼帘,这不是旗袍店吗?此时不去更待何时,在理性的情况下我是不愿意试的,一来是怕弄坏了这又柔又薄的家伙,二来是爹娘生我时太贪心了有点人高马大的,琳琅满目的各式旗袍在璀璨的灯光下向我招呼,店主的热情和我的不理性情绪酝酿了对旗袍的亲密接触,抛开自知之明,试吧!
凭着店主多年的经验推荐给我一件织锦缎;配以水墨绘画图案、立领盘纽、摆侧开衩、短袖、改良了的现代感旗袍,拉上拉链望着镜中的自己竟想入霏霏......
旗袍改自满族妇女服装(旗服)。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阵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但这样并非一凡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历史注定她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
旗袍在我心中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是那些明星般的人物的专利品。最熟悉的莫过于张曼玉,记得在《花样年华》中导演把旗袍作为一种隐喻的表现手法,主角张曼玉更换了27次漂亮的旗袍,不断变化间接映射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情的变化,无形之中向我们传达了故事的信息。张曼玉穿的服装样式都是旗袍,导演把这样一款代表高贵、典雅的服饰作为整个影片唯一服装,可谓用心巧妙。还有在《纸醉金迷》中陈好“万人迷”,随着剧情的不断变化深入,将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服饰旗袍的典雅之美,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还原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穿上旗袍丰满的样子。华美的旗袍成了陈好表现风情与魅力的道具,故事的情节我已模糊主角穿上旗袍的形象至今留有余味,有时甚至是幻想剧中穿上旗袍的人是我,哪怕是千年等一回也足惜。
对旗袍的膜拜不只我一个,物以类聚不大会错,我的女朋友便是个旗袍控。我是属于闷骚型的,敢是想不敢穿,她来明的,敢穿。尤其最近接二连三的把旗展现在我面前,一次一次刷新我的审美观。而且彼为讲究,配包啊,鞋啊,也算是个生活中的明星人物了,只是人不高倒也丰满,总是前凸后翘的。说来也奇怪她穿上任何衣服没有穿旗袍样子好,这倒成了她经常向我们姐妹炫耀的资本。
旗袍好像跟我心有灵犀似的,着了魔的粘在身上,我也有种明珠出土的光彩,兴奋之余赶紧跟女朋友报告--旗袍我终于穿上了,电话哪头的笑声久久没有停下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