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留存在七月十五上的温度

时间:2014/8/3 作者: 冰上天使 热度: 75767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这一天并没有挤入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在民间,特别是我们这一带,人们仍然像过节一样认真接待它,首先迎接它的是烧纸的火光和鞭炮声。

  “七月半,七月半,放牛娃田沟里窜。”这句民谚道出了早晚天气的转凉,随着放牛娃到处窜的据说还有一些鬼魂,距离清明节好长时间了,他们吃的用的全完了,不得不在野外四处流窜。于是,各家各户都在七月十五来临前的一星期就忙开了,买纸钱,备鞭炮,烧祭饭,然后一家人围拢到神龛前,城里人就在野外选一僻处,烧纸磕头,撒酒放鞭,祭奠先人。特别是老人们,他们面部凝重,一脸严肃,烧纸时对祖先絮絮叨叨,唤他们接钱,用饭,劝他们大方用,别细省,也嘱咐他们保佑全家,磕头作揖也一板一眼,十分虔诚,那份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敬重,给人一种久违的敬畏感。

   在我们安陆,七月十五还有吃粉蒸肉的习俗,又叫“过月半”,这月半一般提前过,订好日子,再通知姑娘女婿,算是一家人半年团聚一下。我们家人多,爸爸弟兄几个,每年七月半,弟兄轮流接,当然姑姑一家是每次必到的客人。因为人多,红色的瓦制蒸笼需要用上两格,底层铺上南瓜,这南瓜一定要选上过一层白粉的,那样吃起来才会甜津津的,上面再放上裹满米粉的五花肉。蒸熟后,一大家子围在一起,眼前肉香扑鼻,觥筹交错,耳边家长里短,说说笑笑,顿时就觉得整个屋子溢满的不仅是热气,还有幸福美满。现在,我和妹妹都远在他乡,七月半很少能够回去,妈总说她的粉蒸肉没有往年香了,我知道,她是盼望我们常回家看看,说真的,我总惦记着家里油而不腻的粉蒸肉,粉嘟嘟的,像婴儿的脸,咬一口,酥而嫩,爽滑入味,唇齿生香。

   我住在滠水河边,每年七月十五还总能看到善男信女们放的河灯。七月十五好像一声号角,把各地的信佛者召集到附近的庙里,这天他们来的很早,吃完自己做的清汤素面后,就开始忙着做河灯,叠元宝。河灯用泡沫做成圆形底座,中间插上蜡烛,四周围上五片红色花瓣,看上去极像盛开的莲花;元宝则是用金光闪闪的蜡光纸裁成正方形叠出的,两头翘,中间鼓,像龙船,也像元宝。下午六七点的样子,他们成群结队地往河边运,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河岸鞭炮齐鸣,一阵紧一阵,元宝和纸钱燃烧成一堆堆篝火,仿佛是傍晚的火烧云落到了人间,送来一束束吉祥安康。河面上漂浮着一盏盏盛开的莲花灯,灯影摇红,近看,人犹如步入霓虹闪烁的舞池,跳动的火苗就像顽皮的精灵,对你眨着鬼魅的眼,邀你来跳一支欢快的舞。远观,星星点点,连缀一片,感觉满天繁星在这里聚会。桥面上的路灯也倒映到水里,墨黑的河面成了繁华的街道,灯火迷离,流光溢彩。

    这一壮观的场面吸引河两岸不少围观的人,有人对着河灯,双手合十,许下美好的心愿;有的年轻人趁着这热闹,赶忙将孔明灯也送上了天空,于是,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天上地下,灯火闪耀,喜气洋洋,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此时,零星的鞭炮声告诉我,已经有人在过月半了,而我想起这些,似乎就触摸到了七月十五这天散发的温度,炸响的鞭炮,燃烧的灯火,香香的粉蒸肉,让这一天变得像一颗滚烫的心,充满炽热的情感,牢牢地拴住了一个家族,暖暖地注入到游子的心田。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有温度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