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 安 行
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趟革命圣地延安。我们一行十几人,先乘火车再换乘汽车,一路颠簸七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想像中”的延安。按说我是学历史出身,延安在我的记忆里并不陌生,但直面延河宝塔却是第一次。
延安的街道是长条型的,涛涛延河水把延安城分成了西北东南两部分,在宝塔山附近又一转弯成了东北西南方向。可无论延河怎么拐弯,它始终是延安城的中心。河上橙色的拱形桥像一朵盛开的石榴花静静地开在城中心,东西两城的楼房建筑是花的枝条,两岸山体上翠绿的树木与草儿是花的叶子,高低错落的各式楼体把这橙色的花儿与叶子连结起来,衬得这朵花儿更加娇艳无比。延安宝塔矗立在北岸边,像铁血卫士忠诚地护卫着延安的一草一木。
翌日,我们便去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据导游介绍: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展馆正门上方“延安革命纪念馆”七个烫金大字赫然醒目。
纪念馆前广场,平坦开阔,盆景碧绿,繁花似锦,整齐划一的大块青砖使整个广场既庄严肃穆又时尚写意。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着毛主席的青铜像。据说此像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毛主席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名为“高瞻远瞩”。基座上书写着“毛泽东”三个金色大字。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1996年9月动工建设,于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纪念日落成揭幕。
进入纪念馆,首先感觉展厅高大宽敞,采光性能良好。眼前一群革命志士的群雕,马上把我们带入了烽火硝烟的那个年代。
纪念馆内有6个展厅,馆内展出革命历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余件,历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了陈列的动态效果。这些照片和文物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毛泽东长征时用过的手枪、转战陕北时的白马和坐过的汽车,怀安诗社的诗画原稿等等,不但把我们的思想灵魂带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历尽千难万险打江山的艰难岁月,同时对我们进行了一次铺天盖地的中国革命史、陕甘宁边区革命史的革命传统教育。
一张张质朴无邪的脸,一件件破旧粗糙的衣帽,一场场生死搏斗的拚杀……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牢记历史,我们没有理由不缅怀先烈,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生活。因为这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是先烈们的遗愿。
一进杨家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苍松环绕,翠柏映衬之下的中央大礼堂。它始建于1942年,是由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材同志设计,中央机关的同志们自己动手修建而成的,可容纳千余人左右。礼堂看上去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建筑的独特体现在中西巧妙地结合。内部采用了传统的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外部则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建筑风格。仔细观察,礼堂没有木梁木柱,用四个大石拱做主梁,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木柱子。这也是当时唯一没有木梁木柱的大型礼堂。主席台正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和6面党旗,两侧挂着马、恩、列、思的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 “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对面的标语是“同心同德”,它的意思是号召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一心一意、团结一致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两侧的标语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大厅内摆放了当年代表们坐过的200多张木质靠背长椅和“七大”投票箱。所有这些陈设,都为我们展示了“七大”的盛况,让我们再次倾听历史的回声。我们被它强大的气场所震撼。尽管它的桌椅板凳破破烂烂窄窄欠欠,可它拥有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思想,容纳了当时中国最精英的人群,是当时中国的旗帜所在。特别是它的坐椅前的写字板设计,尽管它只有不足二十公分见方,却无不昭示着先烈们的聪明才智。
时至今天,当我们伫立在黄土窑洞前,仍然能从那些粗糙的门窗、简陋的桌椅中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的伟大,感受到革命先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悠悠岁月,能涤荡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却不能消减至今还萦绕在宝塔山、延河水的革命先驱的丰功伟业。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枣园、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15华里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枣园因其多枣而得名,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旧址。延安干部学院地处延安市枣园路,建筑风格庄重典雅、朴素大方。进入院内,第一感觉是这儿真干净整洁呀,到处绿草鲜花一尘不染,让人忍不住想驻足观赏摄影留念。而院内的安静让再烦燥的心灵不由自主会慢慢平静下来,屏息静气不忍喧嚣,否则就与些环境格格不入了。这的确是一块“圣地”,一块身心休憩生养的“圣地”。
我们还登上了清凉山,谒见了老子及他的《道德经》,拜谒了老君,为他焚香为己祈祷。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道家的“无为”理论给自己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教育,魂灵获得了空前的充实与净化。我们不枉此行!
2013年8月7日于咸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