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札记(之九)
后主之思
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位著名的后主:一个是三国蜀汉后主刘禅;一个是五代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
两位后主有着两个惊人的共同之处:一是同样幸运,因为父亲或者是祖父具有相当能耐,在各自当时所处的乱世之中割据到或者是控制住一块地盘,建立起一个偏隅一方的小小国家,于是这两个幸运儿得以从亡父那里承袭到一个宝座,当上一国之主。二是同样无能,作为一国之主,却根本谈不上治国之才,要么听任摆布,当甩手掌柜,要么纵情声色,逍遥后宫,甚至还倚重奸宦,诛杀忠良,结果,很快就把国家弄垮了,各自成为本国末代国主,不得不乖乖地走出丽宫,乞降于人。
两位后主还有着两个根本的不同之处:一是降后的所思所想不同。蜀后主刘禅自缚降魏后,“乐不思蜀”,因此千百年来被嗤之为“扶不起来的阿斗”。阿斗,是刘禅的小名。他从父亲刘备手上接过江山后,军政大权都掌握在托孤丞相诸葛亮手里,宫中营中,事无巨细,也都由这位千百年来被视为智慧化身,人臣榜样的贤相料理,就连丞相之后谁接班,接班的人死后又由谁接班都被丞相敲定,身为国主的刘禅实际上无事可干,只不过对丞相言听计从,发发诏书,养成了“皇帝拱手,逍遥后宫;贤相秉政,事无不统”的习惯,乐得与宦官一起玩乐。降魏后从成都迁居洛阳,还被封为安乐县公,应该说他平生仅有的“乐”并未完全失落。因此,当司马昭宴请这位蜀国后主,并故意让人表演蜀地歌舞,故意问他想不想蜀中故土时,他“喜笑自若”地连忙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也受了封,先被封为违命侯,后改封陇西郡公,作为亡国之君,生活仍有保障,作为绝代词人,吟曲填词的条件也还具备,但是他却“不堪闲坐”,而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虽然当时也是肉袒而出,自愿降宋,但是却身寄宋主篱下,心想旧时上苑,满腔亡国恨,满眼离愁泪,魂缠梦绕地倾诉到自己的绝妙词作中,他悔恨大好河山,毁于一旦,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下场,“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他哀叹一切都不堪回首,一切都不可挽回,“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见他虽然还在开封的寓所里享受着宴饮欢歌,但并不感到快乐,而是越来越怀念昔日的宫中享乐。二是最终结局绝然不同。李煜的故国之思立即引起了宋太宗的不满,便令秦王赵廷美在他四十一岁生日那天,赐他牵机药,把他毒死了。而刘禅乐不思蜀,总算让司马昭放了心,在幽禁中又享乐了八年,直到六十四岁才寿终正寝。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刘禅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成语(“乐不思蜀”)和一句口头禅(“扶不起的阿斗”);李煜留下了一块词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