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从乌鲁木齐到伊犁,考察完毕又驱车赶赴库尔勒。沿着风景旖旎的伊犁河行驶两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新疆著名的风景区------那拉提草原。新疆有众多的草原,且都是幅员辽阔,花草茂盛,绿树葱葱,而那拉提草原尤为著名。同行的几个内地朋友都是第一次来伊犁,于是我与大家再次游览了这美丽的草原。
那拉提地处天山山脉的最西端,其含义也并不是维语,是蒙古语。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蒙古军队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时值春日,山中却是风雪弥漫,饥饿和寒冷使这支军队疲乏不堪,不想翻过山岭,眼前却是一片繁花织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云开日出,阳光普照,士兵惊呼“那拉提!那拉提!”,蒙语的意思是有太阳的地方。那拉提草原由此得名,这也充分体现了那拉提草原的独特风格。
中午时分的那拉提草原,眼前的景色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美丽:阳光明媚,晴空蔚蓝,草原碧绿加之繁花点点,在白皑皑的雪山映衬下,更加夺目。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如茵的绿草中鲜花竞开,那些叫不上名字、数不清颜色的山花儿娇艳欲滴,争奇斗艳,放眼望去,像花海一样,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令人眩目。看着眼前的景色,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山花烂漫了。
为了充分享受这闻名遐迩的迷人景色,我和朋友一起骑马上山。由于正值暑假,在山下有许多哈萨克族小伙子牵来自家的马匹出租给游人,租金很便宜,每小时只有20—30元。说是小伙子,其实也只是十二、三岁的孩子。我和朋友们每人租了一匹自己喜欢的马。为了安全且便于向导,我们让每匹马的小主人一同前往。陪同我的哈萨克小伙子叫海拉提,十二岁,清秀的脸上有点点雀斑,充满着稚气。
坐在马背上我们边走边聊天,小伙子告诉我他在上汉语学校。也许汉语学校教育水平较高,当地的牧民都喜欢让孩子上汉语学校。在这里,民族学校是免学杂费的,但上汉语学校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小伙子就是利用暑假挣些钱来交学费。
我问他为什么上上汉语学校?
他说这样可以到乌鲁木齐,甚至到北京上大学。
去过北京吗?
他摇摇头。
“喜欢北京吗?”
他眼神里流露出无限的向往,连连点头。
你长大了想去北京工作吗?
他迟疑了一下,轻声说不想,想去北京上学。他还告诉我上完学再回那拉提草原。
我问他为什么?
他没有说话,只是凝望着远处的雪山和草原。
我也沉默不语,心里暗自揣摩,也许他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现在模糊的心情,也许将来他的思想会有所变化,但他的心里一定是永远割舍不掉对草原的眷恋。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快走到了山顶。向四周望去,山上的草长得有齐腰深,远处的原始森林密密麻麻,一望无际。草原上蜂飞蝶舞,不知名的小鸟在树上飞来飞去的歌唱。
我问哈萨克小伙子,这里有野生动物吗?
听到问话,他没有了一点刚才的沉闷,一脸的自豪和兴奋。他说他爸爸告诉他,原来这里野生动物可多了,野兔、黄羊、还有狼,但被来这里的汉族人打死了好多。
我说你们不打吗?
他告诉我,这些野生动物是供人在最饥饿的时候救命用的,平时不能打。
不知道这是不是少数民族人们的共同思想,但至少它让我感受到了眼前这个哈萨克小伙子纯朴与率真。
第一次来草原的兴奋让我的几个朋友流连忘返,在草原上尽情地纵马驰骋。几天紧张的工作感觉有点累,于是我就和哈萨克小伙子先行下山。快到山下时,有一片野花儿散发出阵阵的清香,我下马坐在这片野花儿旁边,静静的享受着大自然的奇妙,心中充满了从未有过的暇静。
过了好一会儿,那个哈萨克小伙子跟我说快下山吧?
我以为他家里有事。
他吞吞吐吐的说,骑马是按时间付钱的。
我明白了,他是担心付了租费但却没骑那么长时间的马,怕我吃亏。我心里暖洋洋的,眼里噙满了泪花。不是因为那几块钱,而是小伙子的坦诚和实在!
我们骑上马继续赶路,小伙子突然告诉我:那就是他的学校!放眼望去,清澈见底的小溪旁,有一排红顶房坐落在绿树之中,鲜艳的国旗飘扬在校园上空。
回到住地,一共骑了两个半小时的马,按照每小时20元,我给小伙子五十块钱的骑马租金,但他执意只收四十元,说骑马走的路不远,收这么多就够了。边说边跳上马,招着手告别,纵马飞奔而去。
看着小伙子远去的背影,我心里默默祈祷:愿小伙子走得更远些,前面的路向草原一样宽广;走得更快些,就像草原上的雄鹰,越飞越高!
写于2005年11月20日伊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