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看到货架上摆放的“南山奶粉”,心中便纳闷儿,奶粉应该产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南山,顾名思义,应该是南方的大山,怎么会产奶呢?盛夏七月,与区作协的文友们一起,怀着好奇追溯了“南山奶粉”的源头,有“中国第一牧场”之称的南山牧场。
由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进山,旅游中巴如一头巨鲸,沿着一条潺潺的溪水逆流而上,一头潜进了绿色的波涛中。古木翠竹映带左右,碧绿的梯田,古朴的木楼扑入眼帘,目光应接不暇。倏忽间,溪流不见了,一座座苗寨也被甩在了身后,汽车喘着粗气,仿佛飞机飞升攀爬云层一样,在“之”字拐的盘山公路上将我们身体慢慢地向上托举。身体有一种超重的感觉,望向车窗外,盘山公路如一条舞动的飘带,缠绕在绿树掩映的山峦间,云雾从山谷腾起,飘带在白雾间时隐时现。汽车拐进一处山坳,山崖下忽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老山界”三个红色大字,当地导游小范介绍说,这里就是红军1934年12月突围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突然记起了小学时语文课本里学过的一篇课文《老山界》,当年老师给我们分析课文时,我们懵懂无知,根本想象不出老山界是个什么样子的地方。没想到,穿过三十年岁月,当年课本里遥不可及的地方竟然梦一样出现在了眼前,只不过当年红军历尽艰辛攀越的莽莽大山,我们今天凭借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将其征服了。
拐了十来个大“之”字,转了近两百个弯,汽车终于把我们送上了巅峰,导游介绍说,这里平均海拔1760米,最高峰南山1900多米,平均温度11度,最高不超过18度。车内几位短裙短衫的美女早已缩成一团,大呼“师傅,冷,快关空调!”师傅说,早在半山腰的时候就关了。真是冰火两重天呀,山下是炎炎酷暑,山上却已似深秋。
拐过一座山头,几架风车傲然屹立在山口上,指针一样的三叶风轮随风旋转,仿佛在对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导游说,这是风力发电机,是整个南山牧场的电力来源,风车转一圈,便可为一户人家提供一天的日常电能。满眼苍翠的树木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番天地,恍若进入了世外桃源。山峰不再尖锐,一个接一个的山岗在眼前延伸,像馒头,像毡房,像少妇的乳房,山坡上,山谷间,满眼绿草如茵,黄色的小花朵点缀其间,静美的大地在夕阳映照下显现出柔和的曲线。导游欢快的喊道,“你们快看,花姑娘。”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过去,几头缀黑白或黄白相间的花纹的奶牛正在山坡上埋头吃草,它们步态优美,神情悠闲,肚子下方的乳房胀鼓鼓的,原来,当地人把这些奶牛戏称为“花姑娘”。导游继续介绍说,千万别小看这些“花姑娘”,它们每天可产奶50公斤,一年可产奶17吨,因为这里的牧草营养丰富,四季如春,没有枯草季节,南山奶牛产奶量是北方大草原上奶牛产奶量的三倍。我们都惊愕的张大了嘴巴,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头头奶牛就像一架架年产十几吨鲜奶的机器,这机器所用的原材料就是这漫山遍野的青草。
山包之间的坪坝上偶尔出现几户人家,鸡犬相闻,炊烟正袅袅升起,弥散于山间的氤氲的雾岚里。经过牧场厂部所在的“石头城”,绕过一湾湖水,汽车在一片“蒙古包”前停了下来,导游说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宿营地。跳下汽车,我们都忍不住打了个寒噤,一股寒凉的风带着混合着牛粪味的青草的清香从我们身体上流过,但眼前的美景让我们忘了寒意。满眼葱茏的绿草在眼前绵延起伏,山岗上,山坡下三三两两的“花姑娘”在悠然的啃食青草,有几头侧过头,困惑的观望着这些贸然的闯入者,偶尔发出“哞-哞-哞”抗议和询问。山高云低,大朵大朵的流云被夕阳染得流光溢彩,仿佛一伸手便可扯下一块来,山头上的青草也被着上了一层橘黄。云影山影还有眼前的“蒙古包”跌进了眼前的湖水里,湖面看上去有些诡秘。几匹马在“蒙古包”周围专注的吃着草,几条花狗在马头前晃来晃去,马儿专注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围的一切没有兴趣。同行者有人忍不住放声高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满含期待的走进“蒙古包”却发现这些蒙古包有其形却无其神,这是些用石头垒起来的圆形客房。不过,有了这些形似蒙古包的“蒙古包”,我们也知足了,今夜,可以算是露宿大草原了。
吃罢晚餐,夜幕已经降临,漫天红霞归隐到了无边的黑夜里,沿着湖岸,导游带我们去南山镇所在地石头城。这是一个简短的小镇,短得如同一首五言绝句。街两旁的房子大多用石头垒成,也有为数不多的旅店杂陈其间,街上行人寥落,几间商铺半开半掩着,门前坐着的不少是古稀老人。导游小范介绍说,1956年以来,一批批共青团员和有志青年们来到南山,用自己的青春、理想和热血铸就了今日南山的辉煌,因此又称为“共青城”。大多数青年,一进山,就再也没有出去,自愿留下来,成了改造南山建设南山的中坚力量。如今,那一批批有志青年大多已经去世,他们的热血忠魂长眠于南山的翠岗上,剩下的也早已经成了古稀老人。由于山上风大雾浓,冰霜凛冽,盖好三、四年的木房被风雨摧残便成了危房,有的甚至倒塌。1975年,南山公路修通后,牧场从百里外的汀坪运来砖头,将木房改建成一栋栋砖房。由于山上冰冻蹂躏,砖头日渐风化,墙壁层层剥落。不几年,砖房也很快成了危房。1978年以后,牧场的领导和群众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根据本地麻石多,又耐风霜侵蚀的特点,便想出了就地取材利用麻石搞建筑的办法,经石工们将麻石錾成两面平滑的石块,泥水工们精心砌筑,并用水泥浆在石墙上勾缝勒线,使之美观坚实,并且,这种房子住进去冬暖夏凉,十分舒适。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石头城”。望着石头房外的那些古稀老人,我肃然起敬。
半夜,被丝丝寒意惊醒,我走出蒙古包,夜风更凉了,眼前的景象立即驱走了朦胧的睡意。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天离我这样近过,满天星斗就垂挂在头顶,仿佛果园里的果子,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几颗来。一弯上弦月宛若一把金色的镰刀挂在天边,将绵延的山岗勾出朦胧的剪影,远天的星星们萦绕在山的尖顶上,一闪一闪的,仿佛草丛里一只只飞舞的萤火虫。有一阵冷风袭来,周围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我突然想改写一首唐诗“南山高千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第二天起床,已经七点多了,南山上空早已是朝霞满天。“蒙古包”老板已经为我们准备了鲜牛奶,南山鲜奶果然不同凡响,黏稠的液体一入口,味蕾便感觉温暖和熨帖,却说不出味道,那应该是阳光的味道,青草的味道,一杯喝下去,许久,唇齿间依然留着清香。
迎着朝霞,我们随导游登上了紫阳峰。八十里南山尽收眼底,茫茫绿野,千岗竞翠,层峦叠嶂,万山竞秀,一座座山岗绵延起伏,仿佛大海里绿色的波涛在眼前翻滚。山岗上,山坡上,坪坝里,一头头奶牛在勤奋的啃食着带着露珠的牧草。晨曦从南山最高峰上蒸腾而起,汇聚成厚重的白云,白云随风游走,朝阳透过云层的缝隙射向绿毯一样的草场,光柱随云走动,如母亲温柔的手,轻轻的在一片片草坡上抚过,阳光与云影在广袤的翠岗上追逐着。导游小范骄傲的介绍说,这里本来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山地,山岗上只长杂草,不长树木。1956年国家开始开发和建设南山,牧场先后办过集体农庄、农场、林场、园艺场,均因自然条件制约而告失败。1973年,在王震将军的亲自关心和支持下,改办牧场。1979年,国家农业部畜牧总局将牧场命名为“湖南省南山种畜牧草良种繁殖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南山人就走上了种草、养畜、加工、贸易、服务一条龙的经营路子。此后,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中外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南山牧场依靠科技进步和改进经营管理,大规模地开发、改良草山,引进良种牧草和牛羊,大面积飞播牧草,使之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并于2009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正式认定为“中国第一牧场”。就在我们参观的这个清晨,牧场有一万多个奶牛的奶头正在汩汩的流淌着高质量的鲜奶,上百吨的鲜奶和奶制品将流向大江南北,乃至全世界。
参观完高山红哨等景区,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情愫结束了南山之旅。汽车把我们载到牧场出口,那十几架风车依然不停的旋转着,好像与我们挥手道别。再见了,白云、星星、蒙古包、还有那辽阔的草场;再见了,南山的“花姑娘”们;再见了,石头城里那些古稀老人们;再见了,长眠于翠岗上的英魂们。那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穿过层层云雾,又将把我们送回山下那些庸常的日子。山上山下,恍若天上人间,我希望自己的灵魂能一直停留在海拔1760米的高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