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伍子胥背负父兄之深仇大恨,历经九死一生,终至吴国安顿下来。
他开始实施他的复仇计划。
他首先得找个好靠山。靠山找不好,别说复仇,搞不好性命都难保。他投靠了公子光,也就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阖闾。事实证明,他眼光精准。他甚至看出了公子光“欲杀王而自立”。作为客卿,当时的伍子胥是不可能接近核心权力圈的,但他似乎具有天生的敏锐眼光和政治嗅觉,他知道,只有协助公子光登上王位,他才有所依恃。于是“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耕于野”。
专诸不负重托,以命相搏,终杀王僚,公子光如愿登位,论功行赏,“以伍员( 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在伍子胥与孙武的谋划辅佐下,吴王阖闾终成霸主。其间大败楚国,攻入楚都郢,因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不得亲刃平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以此泄愤。掘人祖坟,鞭之死尸,是神人共愤之事。但伍子胥很嚣张:“吾日莫(暮)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我就是要倒行逆施,你拿我怎么着?
然而好景不长,阖闾死了,死于吴越之战。其子夫差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夫差为王,伍子胥的命运开始转折。
夫差为报父仇,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臣服,夫差转而与他国争霸。伍子胥看出了那个卑躬屈膝的越王勾践是贼心不死的,极谏夫差痛打落水狗。但夫差不听,且日益疏远他,而太宰嚭因受勾践之赂,常于夫差处谗言污陷他。伍子胥终被赐死,自杀而亡。死后,尸体被装入一个鸟形的皮袋里,浮之江上。九年之后,夫差、太宰嚭均为越王勾践所杀,吴国亡。
纵观伍子胥一生,以惨遭横祸始,惨遭横祸终。其结局与其父伍奢惊人一致,都为谗臣所离间,为昏君所残害。但伍子胥亲眼目睹了父亲悲剧的全程,为何还让同样的悲剧在自已身上重演呢?
性格的缺陷。
逃亡途中过昭关,无船渡河,一夜头白,见其心浮气躁。渔父渡其过江,他再三叮嘱渔父切勿泄露,并解佩剑以赂之,见其猜忌多疑。破楚都郢,掘平王之墓并鞭尸。据其他史书记载,他“手持九节铜鞭,肉烂骨折”,更“左足践其腹,右手抉其目”,又割平王头,将衣物棺木全部销毁,连同尸骨弃之荒野,并纵吴兵拆毁楚宗室庙,妻宫室女,寑大夫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残暴变态之举,令人发指。致使楚人同仇敌忾,一夜而三败吴军,将吴军赶出国境。为泄私愤,不顾大局,肆意施暴,此见其狭隘与怨毒。进谏吴王而不被纳,竟乘吴王派他出使齐囯下战书之机,将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改姓王孙氏,还大放厥词,言吴必亡,授政故太宰嚭以“通敌叛国”之口实,终使夫差大动杀机。此为不智。而临死之前,还交代手下人,一定要把眼珠挖下来悬于吴都东门之上,以亲眼见证吴国之亡。可谓刻薄刚愎,至死不悟。屡屡于吴王夫差之前进谗言,挑拨离间者太宰嚭,与伍子胥同为楚人,同遭费无忌之迫害,逃亡至吴,为伍子胥所荐,见重于吴王夫差,并后来居上。伍之荐嚭,为自已,也为他赖以依存的吴国找了个掘墓人。此见其知人之昩。
想当年,面对楚平王派来抓捕他兄弟二人的人,他二话不说,拉弓搭箭,逼退来者,何其勇猛果断;想当年,荐专诸,刺王僚,何其周密谨饬;想当年,与吴王阖闾剖析天下大势,权衡厉害轻重,何其睿智深远!然而,性格的硬币一翻过来,恶魔便得以放纵,终至身死名裂,万劫不复,徒令后人扼腕长叹!
( 未完待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