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几句便是徐渭名作《墨葡萄》上的自题诗,曲笔寄意,汇聚了这位文学兼艺术奇才一生的郁郁之气。“青藤书屋”是徐渭的故居,每一次和我的学生共品此画、此书,便会有造访的冲动,而且这种冲动越发强烈。
那天终于如愿,冬雨潇潇,下午三点已过,天已经有点暗了。依路人指点,冒雨步行进入一个小巷,再一折,进入一个小弄,小弄很深、很窄、很长,只容三两人并行,两侧素墙黛瓦,石板路些须逶迤,行着,静,真的很安静,能听到自己的行路的声音。
门票是极便宜的,游客也寥寥,进入,整个院落都能映入眼。中间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小路左边一株葡萄树稀疏爬满了藤架,架下是一张缺角的石凳,墙角随意丢弃着数个陈旧的陶瓮,石基,上面散乱摆着几盆花草,让人感到格外阴凉的是一口古井;小路右边一株古老的石榴树伸着有点杂乱的细枝,几十枝萧竹冗成一团,映着几处芭蕉,吐着一点苍老的翠色,靠着书屋的墙,几块山石垒在一起,墙上“自在岩”三字,便是徐渭自勉之作。
小路的尽头,左面是一个月门,右面是书屋的入口。
月门上方刻有 “天汉分源”四字,是徐渭手迹。走进月门,里面有一方小池,池中有几尾小鱼在清冷的水中摇曳,看得人心酸。池两侧有两株古树,一株腊梅,一株青藤。徐渭被尊为青藤画派始祖,有号“青藤道人”,素爱腊梅、青藤等清雅之物,种之、观之、品之!“青藤书屋”也源于此景。那株腊梅正是花季,开在这冬日雨中,一树清香让空气越发素净了;那株青藤却是格外萧疏,枝干屈伸盘墙而上,墙上苔痕点点,墙顶枯枝纵横,倒真的似是闲抛闲掷,象极了徐渭晚年窘境,心中多添了一份惆怅。
书屋其实就是三间平屋,外墙体早已班驳,里面的陈设也非常简陋。外屋一桌一椅一柜,油漆退去,抹上了几百年的岁痕,紧靠着的是一墙方格长窗立于青石基底,上方一块徐渭手书“一尘不到”木匾,想必又是自喻,猛然脑子里冒出这么两句:“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俱空眼界清。”感觉自己已经入境。这块匾的下面是一副对联“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位于情境之中,只能有点意象的理解,也不知对不对。屋子里还有几件类似椅子、茶几、长桌的家具,陈旧但很干净,各面墙上还挂着《徐渭画像》、《青藤书屋图》、几副对联、几方碑刻以及陈洪绶手书“青藤书屋”匾。再往里走,是徐渭文物陈列室,这里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当然还有他的书画《墨葡萄》、《杂花图卷》、《牡丹礁石图》、《雪蕉图》、《墨牡丹》等等,得以近距离观赏他放纵率性的笔墨,徘徊其中,吟味文字,别有一番滋味,真的是一种享受,看不够,不想离去。
原本不大的书屋,因为我的离去,完全沉寂了,清冷无比。路上思忖着当年那佝偻着身躯孤寂潦倒的徐渭,却始终以“一尘不到”的理想境界自律,的确值得后人追忆。冬日这样的雨天,伴其入境,也的确是一件超然的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