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强悍尚武挠羊赛

时间:2012/5/15 作者: 犁耕 热度: 86698

                                                1    

    我的家乡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一带有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竞技体育活动,因以摔跤为竞技形式,以活羊为奖励内容,故名为“挠羊赛”。挠是当地人对“扛”的一种方言叫法。 
    挠羊赛实际上就是古代的角抵戏。角抵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传说起源于战国,秦称角抵”(辞海•角抵)。《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这是正史上对角抵最初的记载。宋代叫角抵为“相扑”,明清时叫摔跤。金末元初大诗人元好问在《续夷坚志》中也称角抵,而元好问就是忻府区韩岩乡人,想来他对家乡摔跤的叫法颇为熟悉。在民间,人们则称为跌对、跌跤,这些叫法能很好地把俩人跌来倒去的动作形容出来。
    忻府区、定襄县被称为“摔跤之乡”,是在1960年全国文教群英会上被国务院命名的,当时叫忻定县,后来,1961年8月,忻县和定襄分开,至于原平,则是对摔跤跟忻、定一样情有独钟,所以人们习惯上也被称为摔跤之乡。现在,忻州市有一座体育馆,叫“跤乡体育馆”,其题名是让定襄籍的前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题写的。每年,在这里都要举行省市及全国级的摔跤比赛。 
                                                2 
    据传说,此地的摔跤源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岳飞有点关联。岳飞在军队中开设角抵训练军队,后来,岳飞在风波亭遇害后,其部下解散,一个忻州籍(古时称秀容)的士兵陈效婴心灰意冷,返回原籍后便向乡亲们传授此技艺,从此,摔跤便在这一带流传开来,逐渐成为一种集竞技性、观赏性、健身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 
    历史上,这一带是中原农耕文明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门户。忻州历史文化悠久。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北宋杨六郎镇守三关,其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全在忻州市境内,而这一带正对着的恰好是天下闻名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关”的雁门关,当金人、蒙人的铁骑突破雁门关大举入侵时,这里便成了古战场。光绪六年忻州知州方茂昌在总结忻州的地理位置时曾说:”忻郡为晋阳北部门户,地近边塞,征调之繁,供顿之苦,几无宁岁。明季边寇告警,阑入雁门,蹂躏四野流离迁徙,民不聊生,于前为烈。”从春秋时的戎狄,到晚清时的瓦剌,都是北方的敌对势力,他们地域广阔,性格侠荡,擅长骑射,辗转作战,而作为”繁剧都“的忻州人民正是首当其冲,深受其害,不得安宁。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初期演绎国共合作典范的”忻口战役”就是在这一带轰轰烈烈地展开的。是役,有多少跤乡儿女怀着对日寇的仇恨奔赴战场。据说,一名当地的士兵固守一座山头时,为了表示自己绝不后退一步的决心,下令同伴将自己锁在重机枪旁,然后将钥匙扔下山崖,后来,这名英勇的士兵以身殉国,从而演绎了跤乡儿女强悍、尚武的一面。频繁的战乱、生活的艰难,造就了跤乡儿女剽悍、不屈的民风,也凝聚了民众抵御强暴、忠勇爱国的思想情操,同样也孕育了挠羊赛这种民间习武健身的体育活动。正如《三晋文化传统论文集》中说:”久而久之的边关生活,风云多变的流矢飞鸣,民族矛盾的激烈冲突,南北之间的权益争端,乃是形成忻州摔跤风俗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也是忻州摔跤具有多方面色彩的主要原因。“不过,还应加一句“,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一个缩影。 
    不知道当初是谁将活羊作为赌注开展这项活动的,只知道古时的忻定盆地水草丰美,滹沱河、云中河、牧马河蜿蜒其中,这样一个适宜放牧的地方当然会牛羊很多,不然,唐时因不堪吐蕃欺凌归降官府的西突厥的一支——沙陀族的一部也不会被朝廷安置在“定襄川”饮马牧马河,也就不会出现在战乱纷乘的五代十国由沙陀族人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短命政权了。由于这里牛羊很多,羊倌们闲极无聊,休息的时候就将陈效婴处学到的本领在田野地头分兵跌对,在跌对时,为了鼓励优胜者,就将一只肥羊作为奖品,胜者便挠羊而去,这或许就是挠羊赛最初的萌芽。 
                                               3
    摔跤在忻、定、原的普及除了当地人非常喜欢外,还与当地的教育有关。在一些学校,专门开设摔跤班,为省市输送摔跤人才。据我所知,定襄县的黄咀农中,季庄乡的于家庄学校就有专门的摔跤班,另外,还有一些形式各异的摔跤培训基地,如定襄县河边镇摔跤培训基地,曾获2005年全国十运会冠军,2006年第19届亚洲摔跤锦标赛亚军 ,2008年奥运会男子自由式摔跤资格赛波兰站冠军,获奥运会资格的梁磊就是在这里被启蒙教练朱彦青发现并培养的。甚至一些喜欢摔跤的教师偶尔也会客串一下教练角色。我有一位同事,是宏道中学的老师,宏道南街村人,叫续双槐。续老师年轻时喜欢摔跤,懂得一些摔跤技法,在初中当班主任时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另类教育。下课后,叫来几个学生,笑嘻嘻地说,伟子,你又捣蛋了吧?被称为伟子的学生笑着耍赖,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啪”地一下,续老师一个“别子”就把伟子放倒在地。等伟子刚爬起来,续老师一个“搂腿”,“啪”,又一声,伟子又被放倒在地。后来,学生们知道了续老师惩治的办法,一见续老师笑嘻嘻,就知道没好事,都小心提防着,但仍然不是续老师的对手。因为续老师不光理论知识多,还是远近闻名的摔跤手,遇到四邻八乡的古庙会,经常上场摔几跤,是小有名气的挠羊汉,可谓经验老到。后来这些学生迷恋上了摔跤,在宏道镇每年举行的春季运动会上成了同龄孩子中摔跤方面的佼佼者。他们后来大多从事摔跤职业,有不少功成名就,如前面提到的伟子,宏道北街人,大名薄建伟,得过全国第三,第四届全运会冠军 ,后任山西省体工大队大队长兼省摔柔训练基地主任。还有一位摔跤名人,是续老师后来培养的,宏道镇西街村人,叫杨汉云,曾6次获全国摔跤比赛冠军、5次忻州“跤王大赛”冠军,曾任忻州市摔跤柔道训练基地教练,是赫赫有名的山西跤王。 
                                               4                                                                                                 
    在忻、定、原一带,真正举行挠羊赛一般是在四乡八镇的古庙会上。前半夜看戏,后半夜摔跤挠羊。开戏前,组织者在戏台两侧插上两面旗,上书“英雄跌对,跌死没罪”,后来这八个大字被“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取代。这两面旗有专门的人守护,只有各地的挠羊高手才有资格上台拔旗。旗被拔掉以后,就意味着有了两个对垒的阵营,一般是以村或以东南西北为界(也有以山或河为界的)分成对抗阵营较量。一开始上场的往往是小孩子、新手,俗称“打露水”,为练兵而摔,后来才有高手上场,所得的羊称为“头羊”。“头羊”过后还有“二羊”,这时才是最精彩、最刺激、最高潮部分,只见满场呼号迭起,群情振奋。由于人多,有些小孩子就爬在树上,站在墙上,蹬在车上。有时看到精彩处,忘了脚下危险处,“轰隆”一声,从树上栽下,从墙上滚下,从车上跌下,虽然被摔得鼻青脸肿,但小孩子家皮实,拍拍土照样爬了树,站了墙,蹬了车,继续有滋有味地看着。至于那些大姑娘虽没有小孩子家疯野,保持了一些矜持,但到忘情处也免不了高声尖叫。这时候,连摔几人的跤手便成了众人仰慕的对象,惹得没出阁的大姑娘心“咚咚”地跳,脸红彤彤地发烧。有的没媳妇的年轻挠羊手机缘巧合竟被几家姑娘看中,最后挑中一个成了连理嘉枝成为当时一段美谈。  
    挠羊赛虽不是正式体育比赛项目,只是民间的自发行动,但也有约定俗成的规则,摔跤手不能穿跤衣,赤膊上阵,只摔光背跤,俗称“摸泥鳅”,下身可穿长短裤,摔跤时可以抓腰带,不许抓裤子。参与者不分年龄大小,也不分重量级别,比赛中,除脚以外,身体的任何部分触地可判输,倘若甘心认输,则以单手指触地一点。一跤见输赢,输者被淘汰,赢着可与下一个对手继续摔,连续摔倒六名跤手为“挠羊汉”,连胜五名者为好汉。挠羊汉是当地受人尊敬的英雄,这种称谓似乎是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而来的。如果连续摔倒五名,在第六名是被人摔倒,俗称“破”,这时,“攉跤人”(相当于裁判)便喊一声“破了”,满场掀起高潮,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最有看头的场面。 
                                               5
    忻、定、原一带村落众多,各地的古庙会时间也不尽相同,其中一些大一点的村落每年基本都有固定的庙会时间。 
    宏道镇是个有一万多人的大镇,阴历五月十三是传统的古庙会,这一天据说是关公老爷磨刀的日子,故称”老爷磨刀会“。每到这一天,纠首(组织者)祭奠过关公便宣布古庙会开始,这时,戏台上的八音班子便卖力地吹奏起来。纠首一般由宏道镇上的六村轮流当,六村分别是: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南门外、阁街。”挠羊赛“一般看纠首的财力,有钱的,一般是阴历十二、十三、十四这三天举行,没钱的,只好在五月十三正会这天举行。七八年前,我有幸曾在宏道镇的古庙会上有幸观看过通宵的挠羊赛。那次的纠首是东街村,经济状况比较好,加之村长侯二宝大气,便举行了三天的”挠羊赛“。为了增加”挠羊赛“的看头,专门请回了薄建伟和他带来的山西省体工队的运动员。头羊由于分量小,先由当地的小孩子“打露水”,跌腾半小时后,渐渐地,有分量的当地跤手才上场,这时,省体工队派出了一名女跤手,据说得过全运会柔道第三名。当地人很少见女跤手上场,都感惊奇。开始,一些当地的老跤手欺人家一个小姑娘,不料人家连摔三、四个后才重视起来。后来上场的老跤手利用自身力大、沉稳的优势,到第五个才堪堪“破”了,这时,人们才长吁了口气,感觉跤乡的荣誉没丢。后来,头羊被一个从体工队退役下来的当地老跤手夺得。 
     二羊比赛的时候,高潮才逐渐迭起。省体工队派出了一个男跤手,可惜最后被当地跤手轮番上阵,由于体力消耗过大败下阵来。正当人们以为二羊也即将被当地跤手夺走时,省体工队派出了一个蒙族人,叫巴力基。此人身高马大,身体精壮如牛,反观当地跤手有一种单薄的身材。巴力基站在那儿有一种泰山压顶的感觉,任你有天大的本事都难以撼动,真所谓“一力破十巧”。这时,薄建伟大声提醒当地跤手,说蒙古人虽擅长摔跤,但只会四平八稳,缺少技巧,要当地跤手采取山西跤法上的绝技——“抱腿”,只可惜当地跤手心有余而力不足,腿是抱住了,但被巴力基抬腿一摔,当地跤手被摔了个仰面八叉,上去的跤手一个个败下阵来,最后,巴力基得了二羊。最后,正如薄建伟所说,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游牧文明的凶悍、野性占了上风。 
    在忻、定、原三地的交锋中,最具观赏性的莫过于原平镇的七月二十二天地庙庙会。天地庙庙会形成忻、定、原挠羊赛的原因除了时间上是最佳外(当地民谚:立了秋,挂锄钩,看戏摔跤放牲口),还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原平镇是晋北交通枢纽,北同蒲铁路与京原铁路在这里交汇,原平城距忻州城80里,距定襄城60里,基本上是三县中心,到七月二十二这天,不但三地跤手,而且其他地方跤手也会来这里一试身手,但最后挠走肥羊的往往是忻、定、原三地的挠羊汉。渐渐地,在人们的印象中,能在原平七月二十二跤场上挠羊的才是真正的挠羊汉。
     对此盛况,诗人马增祥曾有诗云:自古繁华七月会,倾城倾市动天地。风情八面人看人,珠玑十万斗豪气。日逛街市暮看戏,醉卧跤场夜不归。最是一年潇洒时,曲终人散待来岁。  
                                              6
    作为 忻、定、原一带流行的挠羊赛,不仅具有独特的边塞文化的味道,而且还催生了一种颇具魅力的摔跤文化。近年来,忻州市为了大力打造旅游品牌,将这种古老而又传统的摔跤挠羊赛传承发扬下去,从2003年以来,举办“中国忻州摔跤节 ” ,迄今已举办五届。在2011年的第五届摔跤节上,内蒙古选手查干扎那夺得“头羊”,跤乡选手定襄籍高明亮夺得“二羊,。2011年,忻州首次举办“中部六省跤王争霸赛”,山西队凭借着定襄籍梁磊的两连胜,最终获得冠军。而在山西省,以历史悠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跤为载体,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摔跤活动,参加摔跤比赛,共享摔跤文化,开创了山西省体育竞赛的新纪元,极大地扩大了体育影响,普及了摔跤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全民健身的品牌项目,从2008年开始,则每年举办一届“山西跤王争霸赛” ,迄今已举办了4届。2010年”山西省跤王争霸赛“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成为全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1958年定襄籍张毛清获得1958全国冠军,也是忻州第一个冠军开始,跤乡英雄辈出,先后有800多人参加了120多次的中国式、国际式摔跤和柔道比赛,有500多人次进入前六名,其中有131人次获得冠军,110人次获得亚军。有54人获得运动健将称号,45人以国家队员和和教练身份出访了亚欧美等25个国家和地区。在1至10届全运会上,,跤乡选手共获得奖牌54枚,其中金牌23枚,银牌15枚,铜牌16枚,山西省几乎每届全运会都有近半数金牌靠摔跤获得。 
    跤乡人才济济,忻府区崔富海是驰骋跤坛的名将,其家族于1983年8月和1993年8月分别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摔跤协会命名并授予“摔跤世家”称号,并赠送牌匾。忻府区摔跤名人还有:崔树和、崔补和、崔明海、李兰田、武海根、高书文、赵双厚、李重生、张玉明·;原平有:梅喜怀、王进田、赵治山,刘新贵;定襄有:张毛清、郭六灯、朱富山、薄建伟、薄海生、杨汉云、高二伟、张泽田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