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市位于四川东部,属于川东地区。这一地区多丘陵,山势比较平缓,不像川西处于青藏高原边缘,山势那么高峻、挺拔。像发生大地震的汶川、青川等地就处在川西地区。
川东地区的村落不像北方的村落那样整齐划一,那样集中,而是依田、依山势随意而建。如果你登高向远处眺望,便会发现星星点点地散落着许多民居建筑。所以,一些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叫某村某组,一些更大范围的居民点才叫村,这在北方是很难想象的。我想,这跟丘陵多有关。有一次,我和四川的老师开玩笑地说:在抗战时期如果鬼子包围了村子,你们一定很难理解,村子怎么可能会被包围?那位老师笑了笑不置可否。
我教书的学校广安实验中学在华蓥市东部,属于城乡结合部,在广(广安)华(华蓥)大道的南边。学校的对面有一个小小的盆地,盆地的四周就散落着一些居民建筑。这些建筑没有统一的方向,大多对着各自的稻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筑无一例外都是小二楼,没有一处是一层建筑,这大概与四川的气候有关。四川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空气潮湿,老天爷三天两头就下雨,尤其是到了冬天,十天八天不见太阳,整天阴沉沉的,不时还飘着细雨。如果哪天出了日头,满街的狗对着明晃晃的日头狂吠不止。我想,当地人盖二楼,一楼放杂物,二楼住人,防止潮湿。
四川人非常勤劳。学校前面的小盆地里的各家稻田被人收拾得熨熨帖贴。春天花红柳绿,白鸭点点,稻浪滚滚,就像艺术品似的,分外养眼。黄昏时分,炊烟袅袅,中间夹杂着几声狗吠,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桃源胜境。
四川人喜欢吃腊肉,那味道透着一股松柏味。由于四川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冬天,冬天最低温度在二三度之间,所以,买回来的猪肉在家搁不久,只好把它熏制成。年关将近,正是熏制腊肉最忙的时候。每到放寒假前,经常在街上见到一些身背熏炉的人在找活干。熏炉是用放柴油的大铁桶制成,下端开一个口子,里边的机关我不知道,大约有挂肉的地方。熏制腊肉的材料大多是松枝柏叶,每到集中熏制腊肉时,满大街飘着一股烟熏的松柏味。腊肉可以凉拌,也可以炒着吃。值得一提的是,熏制腊肉不分季节,在夏天,我就见到过学校旁边一个小卖部主人在二楼挂着许多腊肉。那肉上有的已经长了绿毛,这要放在北方早扔了,但主人说刮一刮照样吃,肉里面并没有坏掉。
四川人喜欢吃火锅,火锅上飘着一层油亮亮、红艳艳的辣椒油,火锅里搁着许多绿色的海椒,这就是有名的麻辣火锅。北方人一般吃不惯,吃一口,喉咙冒火,舌头发僵。辣椒油倒也罢了,那海椒真是麻到了极点,吃一口海椒,能把你的舌头给麻得没知觉了。海椒这样麻,但有的四川人从火锅里捞出来却把它当菜吃,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锻炼出来的。
一个地方一个风俗。川东的丧葬非常特别,尤其是哭灵。哭法倒也和北方差不多,只是孝子对着话筒哭就让人受不了。那凄惨惨、阴森森的哭诉声通过高音喇叭扩散出去,声传二里地绝不夸张。我经常是半夜醒来,耳边还能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哭灵声,真让人心里瘆过得慌。出引的那天,无论亲朋故旧还是街坊邻居,甚至是素不相识的路人都去吃席。我有一个老乡,有一天去看主人家出引,结果被主人家请的戏班子给迷住了,等坐席时被主人死活安排在席上,吃完了,问:搭礼吗?答:不用。他回来和我讲,这地方真日怪,素不相识的人白吃一顿还不搭礼。出引那天,棺木放在灵车上,灵车前边,是由两个老者组成的乐器班子。一个敲鼓,一个敲锣拍镲,乐调单调乏味,绝没有老家定襄特有的八音吹奏那般喧天驾雾红火热闹。
华蓥市人口杂姓多,很少有北方那样整村整庄统一姓氏的。究其原因,据说是清初湖广填四川造成的。明朝末年,张献忠占据四川,到后期,自知独木难支,便开始了丧心病狂的屠杀百姓。据史料记载,有的县人口十不存一,甚至有的只剩下寥寥数百人。清初统治者威力开发四川,发展经济,便鼓励湖北、湖南、广西、江西等的的百姓移民四川,便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规定谁占地谁拥有。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这些从东部湖广地区移民过来的百姓开枝散叶,一代代繁衍,竟成了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由于人多地少,所以,四川在外打工的人在全国来说最多。前面提到的那位小卖部主人据他说老家就是江西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