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比干谏诤昭后人

时间:2012/4/6 作者: 冷清安 热度: 82948

 

   

壬午年的春天,好像久久覆盖着一层薄纱,大地迟迟不见复绿。到了清明时节,才真正看到万物复苏和碧绿的麦苗。汽车行进在中原大地上,道路两旁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夹在柳树中间的桃树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绿的柳,红的花,真是美极了!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很快就过去了。洪良兄已经早早候在了新乡的高速公路出口。

此行的目的,一是与久别的朋友们相聚,再是去著名的比干庙拜谒。重逢的寒暄,彼此之间的问候都倾注在席上的推杯换盏中。几丝醉意之后,我提到了此行要去比干庙拜谒的想法。也许是一种巧合,朋友们的工程项目正位于比干庙风景区不远处。

清晨,我们在洪良兄的引导下驱车前往。从我们下塌的地方出发去比干庙,要穿城而过,路上车流很多,行进十分缓慢,好在洪良兄熟路,汽车辟径而走,很快就出了城。虽然路程不远,但我却多次询问洪良兄目的地什么时候到达。他不时向我介绍一些当地的风土民情,以缓和我焦急到达的情绪。然而,在行进的途中,我正想象着比干庙的情景。虽是首次前来,但此前对比干庙从历史和史实中有过一些了解。

比干为中国历史中以死谏君的忠臣,称为“天下第一仁”。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建庙。现存留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7年重建。比干庙是重要的庙墓合一的建筑群,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庙内保存着很多有着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其书法、雕刻、建筑风格都有很高的品位和历史价值。

我们朝着比干庙风景区径直前行。由于正值清明时节,路上行人很多。不远处看见一队整齐的学生队伍,擎着鲜艳的红旗,不难看出是去烈士墓园扫墓的。不多时,我们的车已驶进了一个偌大的院落。我们刚一下车,就迎来一股剌骨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与当日的天象与此时的时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正当大家为这般天气觉着衣服有些单薄时,只见洪良兄手持门票满脸堆笑迎了过来。一时间又让人置身于暧暧的春意之中。导小姐态度十分谦和,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大家虽是结伴而行,但前前后后,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只有我紧跟导游其后,寸步不离,仔细地聆听着导小姐的讲解。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墓葬以其历史悠久、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富等特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称为“天下第一墓”。比干庙内碑碣林立,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剑刻碑到清朝乾隆亲书御碑,共64通,几乎含盖了我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北魏孝文帝的《皇帝吊殷比干墓文》相传为南北朝著名书法家崔浩书,为魏碑精品之上。清乾隆御书的《过殷太师墓有感》为端正的楷书,笔韵严整雍容,华丽端庄,有帝王之风。碑廊左侧第四通石碑,为清朝刘希龙所写的行书“三代孤忠”四个大字,气势磅礴,端庄得体。碑中精品还有唐太宗的《封殷太师比干诏》、《祭殷太师比干文》,元朝刘敏中的《赦修比干墓碑》等。这些都是举世名碑,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丰富宝库。庙内的特色植物开心柏、板柏、没心菜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 

读过史书再看影视剧《封神榜》,对比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比干作为商代帝乙的弟弟,被封为相臣。帝乙病亡,纣王继位,比干以相位辅佐,励精图治,勤政恤民,殷商王朝日益富强。但纣王随及沉迷于酒色之中,重用奸臣,疏于忠相,殷商王朝又迅速走上颓败之路。结果,“微子去之,萁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传说比干死时,被纣王挖出心肝,血染摘星台。为了纪念比干的忠心,殷都朝歌的摘星台后改为摘心台,上面建造一座石坊,上书“忠烈坊”三个古朴苍劲有力,中间石柱上刻悲壮的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是对比干最好的赞词。

洪良兄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样一段故事:传说比干被剖心后,经神人指点,南行70里,到新地之乡即可换心,但途中不能与人说话。比干走到半路,见一老妇人在浇菜园,那菜个个无心,便问:“这无心菜能活吗?”老妇人狠狠地说:“人无心当死,却还要活,何况这菜?”比干气的七窍流血,当即倒地而亡,瞬时,天怒地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覆盖了比干的尸体,形成了一个沙丘,就是天葬的比干墓。可见,洪良兄对比干的历史传说是相当了解的。也可当我们的导游了。

周武王灭商后,率领大臣专门到此封土祭典,镒比干为忠臣,并亲笔题了墓志铭,表达敬仰。在比干庙内,悬有一林氏姓源碑,为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河南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起源的石刻文物。导小姐用手指着碑文,朗诵道:“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实,生动的文笔,感人肺腑,加之悦耳且富有染力的朗诵,让人领悟到传世之作的无穷魅力。

我们随着导小姐生动的讲解,沿庙中心的甬道前进,便是比干庙大殿院落。主体建筑有正殿、拜殿和东西两个配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九脊歇山顶,掩映在浓荫丛中。大殿前有巍峨的拜殿,上额书“殷太师庙正殿”。大殿系纯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无论梁架、斗拱,全是凿木相吻,相互制约,显得绮丽壮观,气宇轩昂,古朴典雅。正殿里供有比干塑像,神态端庄,栩栩如生。至此,导小姐风趣地说:此殿,为历代帝王将相拜谒之处,平生庶民不得入内,好在今天有我在此,你们也可殿下拜谒比公。大家一阵欢笑声,并无人蹋进殿堂,意在不破先规。东配殿有三尊塑像。他们是比干的后代,中间是林坚公,他是比干的儿子。林氏根据地理位置而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右边的林放公,是比干的第二十四世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河南光州林姓始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左边的林禄公,晋朝人,今天的东南亚林姓都尊崇这位林禄公为自己的祖先。西配殿敬奉的是妈祖神像,是林禄公的第二十二世孙女。据说她出生时满屋紫光,且香气溢人,弥月不闻哭声,故取名“林默”,尊称“默娘”。她是一位美丽、善良、勤劳勇敢且博学多才的渔家女子,她自幼好学,9岁开始研究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十几岁时就能预测海洋天气与风浪搏斗,经常在海上为远航的渔民引路,解救渔民们于危难之中,办下了许多好事。她鼓舞人们征服自然,抨击邪恶,在渔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宋太宗壅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难,年仅28岁。她遇难之后,人们为她建立祀庙,并尊其为海神,亲切地称她为“姑婆”、“妈祖婆”,历代皇帝都有封号,共计册封40次,最后一次是乾隆封她为“天后圣母”。

    穿过正殿便是比干之墓,墓前有座日月丹心坊,为明嘉庆年间修建。上写6个大字“ 殷太师比干墓”,顶脊上有醒目的“飞云日月捧心”的石雕,寓意“忠心昭日月,浩气万古存”。石坊上的楹联虽已风化剥蚀,仍可辨读:“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意思是,比干对纣王的忠心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上面东边是太阳,西边是月亮,代表着比干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中间的心代表比干的忠心。穿过丹心坊,是一座飞檐凌翘的墓碑亭。亭内竖立一块心形残碑,上刻“殷比干莫”,落款“宣圣真笔”,为乾隆皇帝所书。 这是孔子剑刻碑。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比干庙,他非常崇敬比干,拔出佩剑以大地为土,有意省略“墓”字下的“土”字,寓意比干是大地的儿子。后来,一位不学无术的县令,以为孔圣人一时疏忽,竟有这笔下之误,遂命手下人在“莫”字下添刻一个土墩儿。不料这画蛇添足之举,竟引来晴天霹雳,一声炸雷轰掉了“土”字,至今碑上仍留有雷痕。这只是人们出于对比干和孔子的崇敬编的神话而已,其实墓、莫二字在春秋时期是通用的。有人对此碑的真实性存在怀疑,因为在孔子的时代,文字多为籀文(即大篆),而这四个字却笔画粗硬,气势凝整。出于自己对书法的喜爱,此时兴致勃勃,回来后查考过一些资料,但均没有显著的记载,显然,也只是一些推理性的结论。不过,文字的演变不应绝对划分顺序,况且是挥剑为书,只能削繁为简,所以,“殷太师莫”剑刻书应是孔子遗墨中的精品。

毕竟是春日天气,尽管还有些寒意,但天公放晴,阳光普照,让人心旷神怡。我回眸矗立在广场中央高大的比干塑像,却领略出比干作为一名谏臣,对开创中国谏诤作出的杰出贡献。比干敢讲真话,直言谏诤的美德,受到历代帝王、文人的推崇,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生活,孕育像战国的屈原、伍子胥,汉朝的贾谊、邹阳、东方朔,唐朝的魏征,元朝的王秋涧,明朝的于谦、海瑞、杨继盛等谏诤人物。以至我们把“有厥必规,有违必谏”者称为仁贤,把“知善不荐,闻恶无言”者称为罪人。如今,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工作作风,不正是对这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继承和发扬比干精神,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所作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更需要有无私奉献,敢为担当,有错必纠,知错必改的精神。更需要对祖国、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接受人民的民主监督。

“忠言本欲存家国,讵意丹心治(音)刃痕。”只有让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才能不负先贤,也是对历史人物的崇敬爱戴。

 

 

赞(4)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