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杜 甫 像 前 的 遐 思

时间:2012/3/15 作者: 蜀山青 热度: 84513

 

       来到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我总禁不住自己的感情,要去<<诗史堂>>瞻仰杜甫的遗像。诗人冷峻的脸上饱含着人世的风霜,那拈须行吟的姿态流露出诗人沉思的神情。每当我看着这尊塑像时,我就不期而然地想起诗人穷愁潦倒的一生,想到他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七五九年,诗人由陕西经甘肃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在朋友的帮助下,盖起了一间茅屋,这就是他在诗篇中曾提到过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诗人在此住了近四年,写了二百多首诗歌。以后,由于生活困窘,诗人离开了成都,辗转流离,客死于洞庭湖上的一只木船上。诗人死后,草堂一度荒芜,到了唐末,另一位诗人韦庄方在草堂旧址上建立了一座供奉杜甫遗像的茅屋。北宋,正式在草堂故址上立祠。明清以后,又多次培修扩建,于是,奠定了草堂规模。特别是解放后,草堂经过多次整修,已成了一座漂亮的园林。我常想:草堂从衰败到立祠扩建,其间经历了一千多年。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草堂并没有因为社会变革和人世的变迁而消亡;相反,还一代比一代兴旺和扩展,这之中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难道仅仅因为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抑或诗人曾饱尝过人世的艰辛?我想,问题不仅于此。草堂之所以传后世,主要在于诗人那种高尚的爱国情怀,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敢为人民歌与呼"的大无畏精神。"安史之乱"后,诗人与人民一道经历了唐王朝最痛苦的时刻,国事的衰微,民生的痛苦,像走马灯似的逼到了诗人面前。诗人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象,他挥动如椽巨笔,真实地记录了人民的不幸,留下了"史实"般的诗篇.他的<<哀江头>>,<<悲陈陶>>.<<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诗篇,唱出了时代与人民的不幸。我想:如果杜甫一味地为自己高官厚禄而钻营,一味地粉饰太平,讴歌唐王朝的歌舞升平,那么,不论诗写得何等动人,诗篇如恒河沙数,结果,也会象齐梁时期的诗歌一样被历史长河湮灭。

     人民是历史上最公正的裁判。一个人只要对人民有一点贡献,人民就不会忘记他。记得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时,曾引导当地百姓兴修水利,筑堤捍卫钱塘湖,并且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当他离开杭州时,州民拦路相送,诗人有感于州民的盛情,挥毫写就:<<别州民>>一诗,其中两句"唯留一湖水,与汝度凶年"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后,杭州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条白沙堤改为"白公堤"。

     站在杜甫像前,我想到了诗人饱经忧患的人生,也许就是这种忧患的经历才磨砺了诗人的笔触吧?"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在不幸的时代里写下了大量现实主义诗篇,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奇异的光彩,他的诗篇也将长存于天地之间,并且代代流传下去.....

      一阵鸟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当我从<<诗史堂>>走出来时,初春的阳光正洒满草堂,红梅含笑地吐送芬芳,春鸟欢乐地宛转歌唱.我徜徉在小径上,寻觅为秋风所吹破的茅屋,寻觅诗人留下的脚迹.茅屋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宽敞的大厅,脚迹没有了,它化成了篇篇动人的诗章,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啊!千古不朽的草堂!千古不朽的诗人!

                                                                                                                                          蜀山青 于成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