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坎儿井,你是人类的骄傲……

时间:2024/7/12 作者: 天涯若比邻 热度: 53155
  前天上午,旅行社带着大家到吐鲁番的火焰山去,体验了一下地表温度达到七十三度的感受。

  烈日炎炎,使得整个火焰山山前的地面和后面的山峦,仿佛是燃烧着的一堆煤炭似的。手机没有使用,但是依然发烫得很厉害。

  导游反复告诫说千万不要把手机的屏幕对着太阳,否则可能会引起手机爆屏。

  火焰山这个景点,除了体验那滚烫的热浪之外,还是体验滚烫的热浪。

  所以,大家在那里也就呆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按照行程安排然后又坐上旅游大巴,到一家维吾尔族的家中去做客。

  到了地方后,看上去大约三十多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出来接待了大家。姑娘自我介绍说她叫古丽娜,并且十分热情地邀请大家到她家的客厅里去坐。

  古丽娜家的客厅,不像汉族人的客厅在房间里面。她家的客厅是在屋子旁边的一个葡萄家下面。客厅才大概有二十五六米长,宽约十来米的一个小院坝,小院坝完完全全的是在那绿色成荫的葡萄下。

  在那院坝靠近房屋的一边,用砖头砌了一个三米宽,二十五六米长的一个“炕头”,炕头上铺垫了一张有着维吾尔族特色图案的地毯一样的东西。同时,在那炕头上,还摆放了两张一尺把高的长条桌。

  虽然天空中的太阳也是金灿灿的,但是,因为有成荫的葡萄遮蔽,所以也感觉不到炎热的袭扰。

  尽管阳光下热得人发慌,可一旦有着树枝和那建筑物遮挡住阳光的照射,也就让人立刻感受到了凉意,这也是新疆的一个特点。她不像我们四川,夏天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树荫下,都是一样的闷热难当。

  古丽娜带着大家到了她家的客厅以后,笑着对我们团队的游客们说让巴依老爷先入座。

  就在大家纳闷的时候,古丽娜介绍说,在维吾尔族为什么要让男的先入座,而且还是一定在上座的位置呢?这是因为维吾尔族的所有体力活,都是家里男的去干。因此,男人都叫巴依老爷,在家庭里面的地位很高,好的东西也是先让男的赔偿享用。

  古丽娜说她家大人有十二个,当家的是她丈夫的母亲,也就是她的婆婆。丈夫有三兄弟,都已经结婚生子了。但是,按照维吾尔族的传统习俗,都不会分家独立出去。因而一大家人在父母的管理下,也是其乐融融的。

  因为季节的原因,古丽娜家的葡萄还只有胡豆粒那么大,所以给旅行的人们随便品尝的都是去年的葡萄干。

  离开古丽娜家,导游又带着大家乘车去参观久负盛名的“坎儿井”。虽然以前也知道新疆有着“坎儿井”。但是那仅仅是在书本上了解到的。知道“坎儿井”是新疆一种古老的灌溉系统,特别是吐鲁番盆地。

  听导游介绍说这种灌溉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最早在《史记》中有记载,当时称为“井渠”。

  由此,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坎儿井的认识。进一步知道了坎儿井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尤其是在极端干旱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

  大家到了吐鲁番标有“坎儿井源”字样的地方,走了一截路之后,下到一个有几十步台阶的土窑似的地方,然后又坐上电梯下到地下二三十米的深处,就来到了坎儿井的身旁。

  但见涓涓流水清澈见底,昼夜不停地从地下的人工沟渠流向四面八方。

  我原以为坎儿井的四周是那黄土一般的土质。可身临其境后才知道,那坎儿井的四壁竟然是十分坚硬的泥沙夹着石土层。感觉上觉得甚至比我们四川的那红沙石还要坚硬许多许多。

  来之前,听导游介绍时说,挖坎儿井的人们如何的艰辛和伟大,而于我来说还不是怎么样的感动。可当自己来到了坎儿井的身旁,用手触摸到坎儿井的那坚硬如石油黑发亮的四壁,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眼睛里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

  下到地下坎儿井源那里,看了那里面图文并茂的介绍,才了解到他的基本构造,包括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部分。竖井用于挖掘和维修暗渠,暗渠是坎儿井的核心部分,通过地下渠道引水,避免了水分的大量蒸发。明渠则将地下水引至地面进行灌溉,而涝坝则起到蓄水和调节水流的作用。

  坎儿井的发明和应用,不仅解决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问题,还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其独特的构造和功能,坎儿井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

  虽然从小到大都在接受劳动光荣,劳动人民伟大的教育。都在接受劳动创造历史的教育。

  但是,这一次到了吐鲁番的坎儿井源的地方,深入到地下几十米的地方,目睹到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纯粹通过人工一下一下的挖掘,开凿出的浩瀚工程。更使自己对于劳动创造了世界和历史是人民谱写的这一真理的理解和认识。

  坎儿井,您是人类的骄傲!我向您致敬!
赞(1)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