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学上看,学者们认为,新开流文化是肃慎先世的遗存。那么,分布在三江流域的、由新开流文化演变而来的饶河小南山遗址、抚远海青遗址,可能是商周时期肃慎人留下的遗迹。小南山遗址位于今黑龙江饶河境内。在兴凯湖以北、穆棱河下游和乌苏里江左岸地带,还有同类型的虎林姚营、吉祥、大、小穆棱河、五林洞遗址。从年代上看,它晚于新开流而早于海青。海青遗址也在乌苏里江左岸,分布范围大致在乌苏里扛流域和松花江、黑龙江的汇流地带。这个地带,或许是古肃慎族的发源地,是肃慎族的最早故乡。
更典型的,还要算莺歌岭遗址。它位于黑龙江宁安镜泊湖南,距今约3000年,相当于中原的西周,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关于肃慎的记载有很多吻合之处。在莺歌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及各式各样的工具和用具。最让人感兴趣的是,还出土了一批陶制小型原始艺术品,包括陶猪、陶狗和陶熊。这些古代文物的出土,表明这里的居民使用石器、骨器和陶器,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兼事渔猎,还有了简单的手工纺织。从出土的陶猪的形态来判断,已知猪是他们的主要肉食来源。从陶猪的形象看,头占全身三分之一,脊部鬃毛高耸,处于野猪到家养猪之间的过渡体态。猪的饲养,必须以相对稳定的农业为前提。而大量农业工具的出土,又表明这已不是什么问题了。这里的人们,还修筑了半地穴式的简易住屋,“穴地而居”为的是要抵御北方的严寒。
类似莺歌岭的遗址,还有宁安牛场、大牡丹、吉林延吉小营子遗址,以及俄国远东滨海地区的“贝丘文化”。这种文化类型的分布范围,北起牡丹江下游和兴凯湖畔,南至北朝鲜东海岸,东到日本海沿岸,西达张广才岭东麓。莺歌岭遗址文化说明,有可能这支氏族在这里时间较长,在3000年以前发生了分化,一支东去,一支西进。在这一区域内的各部族,发展不尽平衡,文化也各有差异,而共同特点就是使用“栝矢石砻”。在古代文献中,肃慎与栝矢石菪联系在一起,“楛矢石砮”几乎成了肃慎人的特有标记。从族源上说,肃慎族不是起源于植物图腾,就是起源于鸟图腾。结合古代文献上的记载,我们对肃慎人的了解也就更明晰一些了。
肃慎族,是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竹书纪年·五帝纪》说:“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虞,就是“唐尧虞舜”中的舜帝;夏,就是公元前2100年建立的夏朝。这就是说,早在4000多年前,肃慎人已经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所谓白山黑水,就是今天的长白山与黑龙江一带,一般也泛指东北地区。《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而不咸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
肃慎,又称息慎、稷慎。稷慎一词,可能是稷神的音转,稷是古代粮食作物,黍、高梁叫稷,粟的别称也叫稷。古代的农官叫稷,农神也叫稷。这样看来,稷慎人可能是植物图腾氏族发展来的,这在远古神话传说中并不少见。
肃慎又与肃爽的读音相近。肃爽与驌骦相同,是古代的一种良马,因它的形状近似肃爽鸟而得名。驌骦,是雁的一种,又是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这就是说,肃慎族也可能以鸟为图腾,而这种鸟很可能是鷞鸠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鹰”。在满语中,猎鹰海东青叫“宋昆”,正是汉语鷞鸠的译音。宋、爽、慎是同一字的转译,就源于鷞鸠这种鸟名。汉语鷞鸠——鹰,满语译作宋昆,再汉译为海东青。汉语称雁为雁鹅,可知肃爽既是雁名又是鹰名。
肃慎族在人种上属于蒙古人种,与中原远古居民有血缘关系。在华夏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同时,肃慎族的共同体也在形成。综合人种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目前出土的安图人、西团山文化和莺歌岭文化,据今约3000年,相当于西周,很可能就是肃慎族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可以这样推断,肃慎族是在今黑龙江中游地区形成为民族的。从分布来看,历代有所变化。早先,周天子大会天下群臣,周边少数民族头人按方位入座。肃慎族的头人呢,就在东面的北方座位上。当时燕国的辖境,远至内蒙的哲里木盟,接近肃慎西部地区。这样看来,今辽河以东,北至黑龙江中游,南至松花江上游中段,东抵海滨的广大地区,就是肃慎人活动的范围。
从《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之类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可以了解肃慎人的很多情况。他们以狩猎经济为主。弓箭是他们的武器和工具,这种弓有三尺五寸长,用野兽、大牲畜的皮、筋来作弦,射程较远,杀伤力大。
肃慎人喜欢养猪。但与汉族的习惯圈养不同,他们习惯自由放牧,任猪群漫山遍野乱跑,随意繁殖。一到寒冷季节,他们要杀掉一大批,用冰雪冻上猪肉。只留一小部分,饲养在人们过冬的地穴里。
家族的首领们,把冻肉平均分给家族成员。只把冻肉在火上暖一暖,大家就那么生吃起来。他们用猪皮裁制衣裳,还用猪毛纺线。他们不习惯于穿裤子,只在腰间系一块遮羞布。他们还在身上搽上一层猪油,用来防寒和皮肤干裂。条件好的富有人家,还畜养大群的马、牛、羊。
肃慎人的住房,在夏天和冬天是不同的。夏天,在密集的几棵之间,他们搪上一些横木,然后铺上树枝和柴草。这样,既可防野兽侵袭,又可防蚊虫叮咬。冬天,他们又搬进深深的洞穴,要用长长的梯子,才能通到下面。在洞底的中央,他们生一堆火,周围铺上树枝、柴草和兽皮。这就是一个相当温暖的家。
据说,舜帝在位的时候,肃慎人就千里迢迢赶到中原来朝贡,还用自制的弓箭作为礼品。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只带箭的鹰,飞来死在陈侯的宫廷里。陈侯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说:鹰来自远方,箭是肃慎氏的。陈侯派人到旧档案库的金柜里,果然找到了肃慎贡矢,同鹰身上带的箭一模一样,从而证实了孔子的说法。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肃慎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派人送来了楛矢石砮,周人在箭杆上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字体。
周成王征服东夷之时,洛邑(今河南洛阳)也建成了,肃慎人又派人前来庆贺,送了一种类似鹿的动物“大麈”。成王还叫荣伯作了一篇《贿肃慎之命》,对远道而来的肃慎表示慰勉。周康王在位之时,肃慎族再次到洛阳来进贡。
可当时的燕国、山戎、古朝鲜很强盛,阻拦了肃慎人西来的道路。要不然,他们与中原地区会有更多更密切的往来。
兴凯湖地区历史悠久,经1972年考古发现,在6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以渔猎为生,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渔村,形成了父系群体,已创制了石斧、石凿、骨制渔具等劳动工具。考古中发现了骨雕鹰头“海东青”、马鹿角雕制的图腾“鱼神”、夹砂陶器等文物。
据古书记载,肃慎先民与西周来往频繁。西汉时,肃慎改称挹娄,一直同中原王朝保持隶属关系。南北朝时,挹娄改称勿吉。北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唐太宗时,靺鞨参加平叛,战功卓著,屡被册封。后唐天成元年(926年),靺鞨改称女真。属生女真含国部。1115年,阿骨打建金,兴凯湖周边属上京恤品路。明代,为东海女真。肃慎人及其后代为伟大的中华文明做出了历史贡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