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不能忘却的山阴路

时间:2011/11/5 作者: 辛谷水 热度: 74543
       没有来过山阴路之前,对上海的认识停留在以金茂大厦为代表的摩天大楼上。认识了山阴路,便认识了上海的另一面。
  凡是介绍上海的小册子,总要提到四川北路,说是商业中心云云。只是这个商业中心,依我现在看,比起淮海路或是徐家汇来,哪怕是浦东的八佰伴,也是很不惹眼的。其实,在旧上海,那时还叫北四川路的四川北路,是与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并称的商业街。四川北路,与附近的多伦路,都在日租界的边上,自然少不了东洋的情调,而且,也是文化人的聚居之所,多伦路便以此知名。听朋友讲,现在来上海的旅游团都爱来多伦路,很多本地的文化人也爱来这条路,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连通在一起的山阴路。
  山阴路像一位穿着布衣长衫的书生,遗世独立,有点寂寞却儒雅沉静、气度不凡。这条路原名施高塔路,筑于1911年,这里当既非英租界那么奢华,也不像老城区那么杂乱。有洋楼,但不张扬,有市民,却又不嘈杂。半租界性质,既安静又不远离生活。它全长不过600百米,路不宽显得有些窄,两旁的梧桐树枝交叉在一起,在炎夏里定能撑起一片浓荫。直至今天,山阴路沿街几乎没有“破墙开店”,也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建筑,只是在靠近四川北路的一端零星地开了几家小铺子,且装潢布置考究,别有趣味。
  漫步在山阴路上,映入眼帘的是路两旁形态各异的楼房和一条条幽深狭长的弄堂,大陆新村、千爱里、东照里、四达里、恒丰里、积善里……它们全部建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只要看看这些里弄的布局和弄沿上的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一种曾经的殷实和不急不躁的绅士风度。山阴路的楼房是老旧了,但那是一种有底气的老,有骨架的旧。就像这各式各样的洋楼,虽然换了好几代主人,外观平添了无数沟沟壑壑的绉纹和斑斑驳驳的印记,但这正是时间的烙印,印证了山阴路在以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始终守身如玉、岿然不动的气魄。谁说建筑物没有感情?在山阴路的老洋楼身上,我分明感到一种时光流程的温情。只觉得那些虽然陈旧却不失典雅的洋楼令人遐思,那些被绿叶深遮的幽窗引人想象,而那些写有鲁讯、茅盾、瞿秋白、内山完造……名人名字的铜牌,则又叫人感到非常的温磬和亲切。真的,山阴路处处显示出一种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好象随便飘落的一枚树叶都比别的地方要来得厚重。
  山阴路众多的风格的房子,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式样,以“恒丰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里弄;以“大陆新村”为代表的有小绿地和卫生设备的新式里弄;以“施高塔公寓”(现山阴大楼)为代表的独立成套式“公寓住宅”和以“千爱里”为代表的花园式里弄。大陆新村的9号,便是鲁迅先生故居。时常看见有游客,带着小孩慕名而来。其实除了鲁迅先生,茅盾、瞿秋白、郭沫若……等等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想来山阴路的一砖一石都留有这些文学大师坚实的脚印,一草一木都浸润着他们独特而又深遂的目光。我看鲁迅日记,他几乎隔天就要去一次内山书店。内山书店就在山阴路的南头,只是现在已是工商银行。它的西侧倒是有家书店,但我一点没有兴趣,里面热衷于卖的大多是教辅材料,根本不能同当年的内山书店相提并论。
  走过山阴路几次后,我才发现它终究是条很平民的小马路,那一扇扇黑漆铁门里最为生动的是小吃铺的吆喝、邻里间的呼应、挑出的晾衣杆上的婴儿尿布,还有那自行车铃声、背书声、钢琴声、麻将声……我想,鲁迅先生最后选择了山阴路,也是因为这里有百姓陪伴,看得见人间烟火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