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老的教诲
最近又一次读巴金的《随想录》,两遍读下来,不仅更多更深地了解这位文学前辈的生活道路,创作经历,尤其是十年浩劫中他所受到的种种磨难,而且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在第八十四则《解剖自己》一文中回忆了十年浩劫中受批判的事情。巴老的一位朋友在当年巴老受批判的时候曾经上台发言,十年浩劫结束后这位朋友觉得对不起巴老,一次在拜访巴老时打招呼说:我那次批斗你是出于不得已,发言稿是三个人在一起写成的,另外两个人不肯讲,逼着我上台。巴老对此非但没有恼怒,而且给予了极大的谅解和鼓励:那是个是非颠倒的年代,说不说,说什么不说什么由不得自己,“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那个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作莫大的幸运”。在送朋友出门的时候,巴老紧握着那位朋友的手说:“该忘记的就忘掉吧,不要拿那些小事折磨自己,我们的未来还是在自己的手里。”
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是多么委琐、多么狭隘。
我们的脑袋常常仿佛不是长在自己的脖子上,而是受着别人的支配。比如听到别人说自己一些不好的话心里就不舒服,先是千方百计寻根究底是谁说的,然后脑子里就想我在哪里得罪了某某了,某某为什么要说我这些坏话,等等,等等,搞得自己的身心不得安宁,甚至想在什么时候找一个机会问一下,或者报复一下,以泄心头之恨。其实别人议论几句,或者说几句不中听的话,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不实的话,随着时间的流长,会自行消失;实实在在的话,别人即使不说也还是客观存在的,决不会因为自己的护短而消亡,也许别人说了还给自己提个醒,纠正不足,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不是好事吗?话虽这么说,但有些人就是做不到,常常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这些无谓的小事上,甚至把自己埋藏到一些无聊的纠葛中不可自拔。细想想实在是没有必要的。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相敬相让相谅,你不满意别人就如同别人不满意你一样,都是很正常的,还是要如人常说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斤斤计较,就难免产生磨擦。
读着巴老的文章,反思自己,我们所以如此是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自以为是,自视高明,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都是好的,而别人不过如此。而巴老不是这样,他倒是认为自己不怎样,比如文学,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而他却说自己是文学的门外汉,学着别人走文学道路,而且这样的文字在他的文章中屡屡出现。正因为他虚怀若谷,所以他的任何一个时期的文章都是不过时的。试想如果连巴老都不过这样,我们这些庸常人又能怎样呢?读了他的这类文字,我们又何止是汗颜?
我们的见识不如巴老广阔,我们的修养不如巴老高深,我们的志向也不如巴老远大,但我们可以从巴老的教诲中得到启发,学一点做一点,积小善为大德,即使成不了圣人,也可以使自己的品行崇高一些。巴老能够不计前嫌,深刻到解剖自己,着眼于未来,专心于写作事业,我们又怎样无端地消耗自己的生命,纠缠在一些小事无聊的事情上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