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游走在炎帝故里

时间:2011/10/29 作者: 冷清安 热度: 318807

 

 

 

2011年的深秋,当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进入尾声时,朋友们提出去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拜谒先祖。虔诚之举,一拍即合。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我们结伴成行,从湖北大悟出发,车行向西,直奔烈山。

虽是第一次前往,但对始祖炎帝神农诞生于烈山有一定的了解。“随县北二十公里,有烈山镇,烈山有一洞穴,系神农诞生之地。称曰神农洞,建有神农庙”。(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张其昀教授著《中华五千史》)事实上,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随处可以看到关于炎帝神农诞生于烈山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古籍。春秋成文的《国语》中记录:“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战国的《礼记·祭法篇》说:“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学者郑玄为《礼记·祭法篇》作注说:“《烈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

沿途地貌复杂多变,山脉与河流交错,山谷与坡地相连,丘陵与平地呼应,山川峻秀,景色迷人。车里谈笑风生,趣味横生,有人提问大家:三皇五帝何所指?一时间没有人回答。愚下也只知其然,而不得其详。自然不敢多言。其实所指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称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称为“五帝”。这些也只是源于世代说法,追溯起源于,谁说得清楚。恐会难为我们,当然不说也就罢了。

经过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出随州城向北20公里就到了厉山镇。厉山,古名烈山,史载是炎帝焚火烧山、刀耕火种之地。烈山对面耸峙九龙山,9座山峰形成环抱之势,似群龙相衔,连绵数十里,龙头向北仰望桐柏山脉,龙尾向南相接大洪山脉,独特的地貌大有吞吐宇宙、孕育万物之势。

我们随导游小姐进入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是炎帝神农大殿。大殿向面,前向延伸至对面九龙山,形 成一条中轴线,依次是谒祖广场、圣火台、华夏始祖门、九拱桥、四牛石雕和照壁,一线串珠,珠珠闪光。炎帝神农大殿两侧,旭日园和弯月河两条分轴线加上中轴线在华夏始祖门交汇,寓意炎帝神农功绩与日月同辉,天地共存。

炎帝神农大殿:提取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建筑形象。采用庑殿顶,三重檐,高台基的建筑形制,这些均是对早期楚汉高台建筑大尺度的空间技术方法和早期大空间的建筑空间组合的运用和提炼。大殿面阔9间。当心间10.8米高石券门直达二重檐,既是炎帝时期穴居生活和神农洞的象征,又有早期古朴自然的建筑技术风格隐喻;三重花岗岩台基体现炎帝神农的始祖地位;展现历史上荆楚地区高台建筑的地域建筑风格。大殿两边的钟鼓楼以简练的石亭形制,小巧的尺度,以衬托大殿的雄伟壮阔并在立面构图上与大殿在视觉上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神农大殿建筑平面柱网采用面阔九间,以反映历史上荆楚以九为尊地方文化内涵,同时也隐喻炎帝神农故里九龙山的含意。在平面布局上由内外两圈石柱围合而成,外圈柱36根,象征36天罡,在入口处四颗方形石墩柱上分别雕有炎帝神农画像及图腾,一方面隐喻着四个季节及炎帝恩泽华夏大地,另一方面是对楚汉建筑特有建筑形式的抽象再现。  

大殿的左侧是高大的神农塑像。据导游小姐介绍:神农塑像由中国美院教授根据1987年周共·王德樵带回的画像为蓝本设计,雕像高4.4米,神农凝视前方,双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严。在神圣的塑像前我们分别留影纪念。

我们步入神农庙,庙宇虽不大,但其间供奉着炎帝神像。使古庙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我焚香一柱,高过头顶,向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献上赤子真诚的礼拜。怀着虔诚心我们继续朝前,一尊高大的神农碑矗立眼前。据史料:明代万历丁丑年(公元1577)随州知州杨存愚立。碑高2米,宽1米,重数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安徽桐城诗人何松涛赞道:“九烈山粱挺巨碑,民族伟树根可追。纵然风雨沧桑变,也教炎黄儿女归。七字凝结四海意,一石绽放五洲眉。神农灵在应堪慰,仰赖阳翁寸草晖。”
    位于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是神农泉。传说炎帝神农诞生时,天崩地裂,九井自穿,九山相连(即汲一井水,八井皆动,一山抛鞭九山应),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此而来。随着时间流逝,九井现存一井,,即为现在神农泉的所在之处。只是时下人们为其泉水所诱,都想饮水思源,求得灵气,应接不济,只好将其封存,因此不得见神泉真容。

到此,炎帝神农故里之行就要结束。我在为此行的所见所闻寻找一些值得思索和追溯的精神寄存。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炎帝精神的内涵就是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筚辂蓝缕、自强不息。历朝历代,无论怎样更替,不变的总是这样博大顽强的精神,只要这种精神不断地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就会不断走向进步和繁荣,立于东方不败,世界强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