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妈妈讲索圣姑的传说,青山的神秘和美丽就一直令我心驰神往。从那时起,游历青山,就成为我人生的一大夙愿。
甲申季春头儿上,逢缘成行,我们结伴而往。
车子出了城在原野上奔驰。
淅淅沥沥的两天春雨,把个关中大地洗刷得干干净净。天是那样的蓝,太阳是那样的艳,树木是那样的旺,仿佛为我们的行色演奏了美妙的序曲。大家像出了笼子的鸟,情绪高昂。我的心亦如挣脱了桎梏,融进了自然。
一忽儿,就到了山前,车沿着山西行。那山岭一道道蜿蜒着从秦岭泻下来,一溜溜曲折向东伸展开去,绿如翡翠入水,鲜如梨花带雨,让人的心禁不住要去拥抱它。
在车峪口遇仙宫,我们初拜了索圣姑。这是青山较有规模的一处庙宇。守庙的几位老香客讲,这庙历史悠久,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信者众,香火盛。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初十索圣姑庙会前后,周围兴平、武功、扶风、杨凌、眉县等县区和周至十里八乡信众接踵而至,谒者不下几十万人。时代变迁,几度兴废,庙宇近几年又有了新的发展。环顾,前殿斗拱雕梁,还未彩绘;后殿正中供奉着索圣姑,两侧为送子娘娘。殿内香烟缭绕,木鱼罄声不绝于耳。
谈话间,索圣姑美丽动人的故事,不禁从几位香客的口中娓娓道来。一位讲,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媚上,听说扶风汉烟村索姑二八姝美,天生丽质,派人强征。索姑不从,在押解咸阳路上,趁衙役不备,投入渭水,后得好心的周至人搭救,趁夜色逃入青山隐居。另一位说,隋炀帝荒淫无道,广搜民间美女入宫,索姑为追求自由,潜入青山修道。还有一位描述得更动人。她说,索姑是兴平索庄人,长到十六七岁时,去河里洗衣,鱼儿赞叹她的美丽;到桑林采桑,鸟儿歌唱她的婀娜;在砧石上捣衣,月亮羡慕她的光洁;走在路上,行人赞美她的身姿。她嫂嫂却是个刁钻古怪的悍妇,变着法儿百般虐待她,逼她日织锦二丈,夜纺纱二斤。索姑不堪忍受,出家经终南镇东大坚村,至广济镇西南两个村子稍憩,就是现在因索姑停留而更名的小留村、南(难)留村,遁入青山归隐。
游归后,为了求证几位老香客的说道,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据清代《周至县志》载:索姑的父亲是个商人,经年在甘陇一带贩马。他接识了一名有钱的胡人,强迫索姑嫁给他。索姑誓不相从,夜乘其父的白马,上了青山。索姑在青山一边青灯黄卷念经悟道,一边精研中医药,为百姓义务诊病疗疾,广行善举。她趺坐而化后,百姓感念她的懿行仁德,为之立庙,居神人位,人称索仙姑、索圣母。这些传说和记载,正如王安泉先生评述的:“以时空的转换和主题的变化,将百姓反抗暴政、反对包办婚姻、反对泼妇悍嫂的内心期望,化为自省观照的艺术形象,附丽在善良勤劳俊美的索姑身上,加以神化和崇拜。反映了百姓渴望德善仁美的政治,渴望婚姻自由,渴望家庭和美、人际关系和谐的良好愿望”。
别了遇仙宫,我们寻径而上,初路畅,山矮,两旁山坡上,时见耕耘的农人,采蜜的蜂场;渐进,入河谷,仄狭,但见两边山峰突兀,林荫夹道。人行其间,如在万丈深渊中盘桓。两壁树木森森,灌丛覆崖,乔木纵横,古藤摇曳,百草杂生,翳天蔽日。潺潺的水声,婉转的鸟鸣,习习的凉风,烘托出一个“幽”字,营造出一个“静”字,让人仿佛进入了仙界。
左出百十步,又见一庙,近前视之,庙前有曹伯庸先生手书“唐王井”石碑,旁有一水潭,口大三尺许,水赭赤色,深不见底。手掬而舌品,淳而甘冽,凉而清爽,沁人心脾。随行者争相趋从,有的竟把碗豪饮,戏说要假唐王灵气,成就一番“霸业”。传说当年李世民功高盖主,李渊为了削弱其势力,将他贬谪到远离京城的武功县庆善宫。李世民在众多谋士的策划下,为实现自己的宏图大略,操练兵马,夺取皇位,便借口青山狩猎,躲开朝庭耳目监视。一日大队兵马行至车峪口,时值炎夏酷暑,烈日当头,随侍兵马口渴难忍,一时找不到人家,寻不到水源。其坐骑得索圣姑点化,双蹄趵出一泓泉水。李世民与军士共饮,神情振奋。他继帝位后,又曾多次到青山狩猎。后人称马趵泉为唐王井。此说虽不可考,但百姓建庙,纪念这位开辟“贞观之治”,缔造大唐盛世,曾经为中华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伟人,却是历久不衰的。
再入,过三霄洞,山豁然开朗。我们时而穿行在河谷中,时而行进在川道上。两旁的植物五光十色,黄如金一样的叶,白如玉一样的花,红如血一样的果……一丛丛,一簇簇,荡漾在绿波中。几缕瀑布沿涧而泻,如云如雾,让人恍惚到了天上的瑶池。同伴中有山里生活经历的人言羊奶子可吃,大家争相采摘。其果为木本桨果,下端有两“乳头”,酷似羊奶状,熟后通体红润。食之,甜中带苦,为山中消渴解暑良果。随行的小孩,尤其喜吃。一小孩还由此发出感慨:天天能在这里玩多美!
访天竺院,越石门栈道,拜索仙宫,临千尺峡,观水帘洞,沿途溪流淙淙,水声汩汩。游鱼戏于碧波,瑞兽驰于林内,祥禽翔于天上,云雾舒卷山间,一路美景,一路传说,美不胜收。
过双柏树,山愈深,路愈曲,坡愈陡,行愈难。我们相携而上,盘旋一个弯儿又一个弯儿,在“之”字形羊肠小道上艰难地攀登。听说要走七十二盘道,有意志薄弱者,欲驻足不前,大家相勉,只要征服一个“之”字,就会有一个新的高度,就会获得一次好运,由是妇孺老幼,未有再言退者。
让我在这儿获得感悟和摄取力量的是崖头的树、岩罅中的根。在眼前,或是头顶,老树横出,扎根崖土,展枝天空,傲视苍穹,看月圆月缺,观风吹雨住。尽管饱经沧桑的躯体,已千疮百孔,但抽枝着花,依然弹奏着生命的乐章。更有那扎进岩罅中的根,有的状如虬龙腾跃,有的形如钟乳飞瀑,不择地势,演绎着生命的倔犟。
抵煎茶坪,东眺,一石笋从涧底挺拔而出,其纹理呈螺旋状旋转而上,像把倒竖的天锥,在绿树山花的簇拥下,气势恢弘。同行者讲,遇着天朗气清的日子,百里外都能瞧见其伟岸的身姿。据说,这是当年索圣姑入山累时,用来系马的石桩。
继续南上,路极难行,大家有的扶杖而行,有的援石而登。约摸又走了一个时辰,终于到达了盖顶。这里虽说是青山顶峰,但地势平坦。有祠庙两座,南殿供索圣姑,北殿奉山神、土地等诸神,东西两翼为香客居室,为北方典型四合院布局。院内西南角有一石碑,细察,碑载:“翠峰山俗名青山,又名翠凤山,因其形如丹凤腾飞而得名”。仰而视之,果见东南一峰耸立,宛若凤头。循迹下观,又述:“这里山色如黛,泉水如吟,鸟鸣谷应,竹木成荫,山径崎岖,灌木丛生,碧空云海,万象无穷”。细赏四围风华,其言没能尽状其美景 。
清代周至有个叫邹儒的著名知县,能诗文,好游历,遍览周山至水,留下许多诗篇,其中有一首题为《青山神女祠》,诗曰:
危峰峭起接云根,小筑芳丛点翠痕。
野老人传唐世代,残碑家载汉烟村。
骨依泉石存贞性,祠借烟霞掩庙门。
我欲登临天欲暮,西风淡宕月黄昏。
想必描绘的就是盖顶眼前这座索圣姑祠。诗人写意泼墨的尽情挥洒,工笔细描的精心点染;躬身拨茧的探幽发微,怆然泪下的怀古忧伤;托物寓理的巧妙吞吐,情溢于山的诗意表达,把境中景,境中人,境中意,刻画得入木三分。冷峻高古的蕴涵,凄艳幽婉的意境,淡远邃深的题旨,为我们走进索圣姑的精神世界,作了很好的注脚。
小憩,我们登上极顶梳妆台。常言道,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此台,相信你对此言会有形象的感悟。北瞰,关中平原尽收眼底,渭河像一条银色的飘带,自西而东蜿蜒伸展; 石头河、泥峪河、沙河、黑河像青山抛撒的水袖,自南而北奔向渭河,构成了大地的血脉。其开阔的视野,磅礴的气势,让人心旷神怡。西眺,太白峰白雪皑皑,跑马梁银妆素裹,“山舞银蛇”的诗境不禁油然而生。那素峰一峰扣着一峰,一峰高似一峰, 浮在碧海清波之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圣洁。南望,莽莽秦岭仿佛从东海劈波斩浪游上来的巨鲸,那次第排列的翠峰,像鲸的肋骨,振翅西游,让人无不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听说山里还有石佛寺,位于谷口西一公里的安乐山。安乐山因隋文帝开皇20年宫庭内部发生动乱,为摆脱政治斗争旋涡的隋文帝杨坚第三子安乐王逃离宫廷,隐身于此而得名。寺又名宝宁寺,四山环抱,一水中流。为中国道教全真派创始人邱处机创立。神殿供奉儒、释、道三教合一神像。其中释迦牟尼为石雕像,明嘉靖年间所刻,现为我县境内最大的一尊石佛,还藏有明代木雕像,弥足珍贵。寺东有一高峰,峰顶有一小庙,庙里昼夜灯火不灭,人称“高灯庙”或“灯盏庙”,十分有趣。限于时间和精力,我们未能游览,仅所及之处,已令我们叹为观止。
由是观之,青山之美,不仅美于自然,更美于她的文化情结。众教兼容并蓄,共生共荣,也许是几千年来,香客络绎不绝的真正原因。特别是对索圣姑的顶礼膜拜,更是将中华儒学文化发挥到了极致。那三里一亭,五里一庙,皆为索圣姑而建; 蚁行的香客,蜂拥的游人,皆为索圣姑而来。来者何意?十有七八为祈娃(传说久婚不育之妇在索圣姑前许愿,可得贵子)。这其实是儒学为自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营造的神坛。
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和生殖崇拜, 才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人丁兴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