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人吃得巧
十八日上午,我们考察完秦淮区的城市建设,主人邀我们去夫子庙用午餐。
车子从区政府出发,时而穿行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时而穿行在高楼如林的街道。不一会儿,就到了位于市东南中心地带的夫子庙街区。
从异态纷呈的现代建筑氛围,来到这到处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所在,让人耳目一新。远远望去,到处是青瓦、红檐、白墙、花格门窗的古式建筑。一般都不高,最多两层。有的沿街排列,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有的傍河而建,飞檐斗拱,犬牙交互。各家屋檐下都挂几串红灯笼,和河里的碧水、河上的石桥,河面的小舟交相辉映,绘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让人不禁想起“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绵延不断的风华来。怪不得李煜当年做不好皇帝,丢了江山,却填得一手好词,名垂千古,原来是这儿的风水成就了他!
午餐是在石八街晚晴楼用的。这是一座二层的古式建筑。瓦屋顶,重檐,翘脊。屋檐下廊柱上端之间,清一色木雕花格镶嵌,下配木制花格栏杆。廊檐下挂着串串宫灯,给人以浑朴喜庆之感。它的前面是金陵春古玩店和著名的王谢故居乌衣巷,右面有“寒舍听雨”茶楼和《桃花扇》的主人公李香君的故居,后面是江南贡院。不消说用餐,就这浓郁的文化氛围,就让人玩味不尽。
步入晚晴楼,彩绘的屋顶,漫卷的竹帘,高垂的彩灯,悬挂的字画,古铜色的木质地板,端庄而不失富丽,典雅却透出堂皇,让人在几分古朴中,感到无比的温馨。
餐桌不是我们北方人用的八仙桌,也不同于现代人用餐的大圆桌,而是条桌一溜儿排开,敷上白色台布,两边相对摆着各一排古铜色的木质椅子。就餐人可以相对而饮,相对而侃,相对而食。
我们就坐后,餐桌上的左右两边放着两个白色的小碟,一个小瓷碟里,放置了三个煮熟了的土灰色小菱角,另一个小瓷碟里,放置了一碗带盖的茶,这算是配餐。掰开如猪蹄脚尖样的小菱角食之,其肉面面的,甜甜的,甘之如饴。比板栗滋润,比红薯香软。端起小碟,掀盖而饮,白碗、绿茶、青叶,层次分明。特别是茶汤,晶莹剔透,一股馥郁的茶香扑鼻而来,让人沉醉。
宾主相互致辞酬谢后,我们便开始用餐。服务生介绍说,今天大家用的是秦淮八绝风味小吃,共十六道:第一道,五香蛋豆。这道菜用小瓷碗盛着,看样子是蒸的。使小勺食之,蛋肉入口即无,嫩而不碎。豆酥脆而不粘糊,桂香出头;第二道,养颜豆腐脑,比第一道更鲜,更嫩,更细腻。舀在勺子有形,入口便无踪影;第三道,什锦菜包。看上去,孩童拳头般大,挂着螺旋纹,白净细腻,卧在一个巴掌大的橙黄色的小蒸笼里,本身就像一朵盛开的花。食之,皮薄馅香,入味适口;第四道,桂花藕片。用一个宜兴紫陶碗盛着,汁冰清玉洁。食之,爽而不糙,甜而不苦,有莲子的清凉,有桂花的冷香;更有五、六、七、八……美味鸦脯汤、油炸臭干、如意回炉干、牛肉锅贴、桂花糖玉苗等等。每道菜都是色、香、味、形俱佳,荤菜而不腻,素菜而不糙,吃的人眼花缭乱,记不清菜名。
席间,还配富有秦淮民俗文化风格的江南歌舞。那反弹琵琶,轻拨琴弦的浅吟低唱;那身披罗纱,细腰肥臂的绰约舞姿;那翻动莲蓬,翩翩飘来的丰润少女;那缠绵悱恻,韵味隽永的黄梅清唱;那活泼欢快,调情怡性的江南小调……无不让人食之中,在味觉上得到美的享受之外,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愉悦。
金陵古有“钟阜龙盘,石头虎踞,地势险峻,上有‘王气’,下靠大江,是六朝形胜之地”之说,今天,仅从吃这一面看,就不同凡响。主人哪里是让我们果腹,而是让我们吃一种古韵,吃一种文化,吃一种王者之气。
昔刘禹锡《金陵五题》之《乌衣巷》吟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古之幽情,叹世事更替轮回。今借原韵和一首,以赞当今金陵之盛:
盛世八绝绽奇花,
名扬四方食客斜。
汉皇用之忘飞燕,
夜夜醉卧晚晴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