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今年的端午不热闹

时间:2011/10/8 作者: 安新洲子 热度: 86543

    今年的端午不热闹,原因很简单:“非典”。

    年年都有端午,年年都过端午节,但不是年年的端午节都热闹。就哪怕别人热闹,自己不愿意参与,或是远离热闹的中心,也同样是不热闹。今年的端午,由于“非典”,政府好心地不让热闹,我也无心参与热闹,但热闹的中心就设在我窗子底下的漓江边,你想不热闹,可那掀天的锣鼓声,鞭炮声和划船手们的号歌,以及浓浓的香火味,早在几个星期前就开始了,它逼迫着你,不由得你不去注意。

    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有多种起源的说法,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般是在这一天里包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和艾叶,有的还要挂香囊吃“五子”,最热闹的当然是划龙舟。各地的风俗不同,但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南方人比北方人要过得隆重些。可能与这个节日发源地是南方有关,再说这个节日中的大多数食品都跟驱虫攘灾防病有关,所用物品也大都是南方人常用的,最起码,也只有南方才有那么多的水,也才能划龙舟比赛吧,所以南方比北方更注重这个节日也就不奇怪了。

    包粽子,从小我就不会包,因为妈妈不会包,也嫌麻烦。想吃了,上街买几个。小的时候只有过端午节这一天和春节才有粽子吃,平时是没有的。吃得最多的不是端午节而是春节。有一年母亲给我们几兄弟挂了个香囊,那一天流行脑膜炎,香囊里是一些挥发性的药物。雄黄酒也仅喝过一次,那是在学校教书时,几个年轻老师凑在一起过端午节,说起端午节的风俗习俗,都说没有喝过雄黄酒,于是就买了雄黄,放入酒中。大家端起来,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态。我们都知道,雄黄是有毒的。大家喝了一小点,然后你看我,我看你。好,头昏了,要变蛇了,大家指着那几个姑娘说:白蛇娘娘要出来也。闹了一番,然后跑到解放桥看划龙舟比赛,人山人海,热得够呛,也就跑回来了。再把剩下的雄黄酒倒在屋子里的四角和屋子外边,说是可以防蛇入侵。挂菖蒲和艾叶是结婚以后的事。看别人家挂,我也挂。如果别人家在门上挂一面镜子倒悬一把剪刀,我肯定也会跟着挂的,还一定比别人大些。这不,别人挂一把菖蒲和艾叶,我挂两把,你不是驱鬼吗?别把鬼驱我这儿来了,我怕鬼!后一查书,不是驱鬼,而是为了治病。治病就更应该多挂点,别到用时方恨少。去年又听说过端午要吃“五子”,所谓“五子”指的是鸭子,蛋子,桃子,李子和粽子。也觉得不错,弄一大堆东西,一家子围坐在一起,找个借口吃东西,很有那么点节日的气氛,这也是一种文化。

    今年端午快到了,“非典”,连高考都弄的诚惶诚恐的,一切聚会都取消了,谁敢组织龙舟赛啊?虽然说是五年一赛,今年正好是五年。难道说不比赛就不玩了?可不比赛又怎么玩呢?我可弄不懂。也不需要我弄懂,龙舟队已经把大本营,也就是把龙头供在了我窗前不远的漓江边了。还是“护国寺钦敕金角老龙王”哩!我每次经过都忍不住往那棚子里的老龙头看几眼,香烟袅袅,似有紫气腾腾,心中惶恐:这老龙是被哪吒拔了胡子的那条吗?不对,应该是南海龙王的后代,因为漓江是流进南海的。

    那一天早上,开来一辆卡车,下来七八个人,卸下一车建筑材料,一个小时后一个棚子就搭成了。设神位,请龙头,烧香,燃鞭炮,点神灯,几个老人,一定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只见他们庄严神圣地磕头,嘴里还念念有词。第二天就更热闹了,一家伙来了几十号人,穿黑衣,缠红头,穿黄裤,煞有介事的样子,神秘又神圣。他们每天都有一搭没一搭的训练,训练完了就就着大盆端着大碗拿着酒瓶子吃饭。好不热闹,早晚再放几挂鞭炮,就更有味了。我看他们的样子,不像要参加比赛的样子,因为他们没有进行强化训练。他们的训练只是有那么点样子,明白号令,规范几个基本动作罢了。差不多端午了,又来了几条龙舟,这回是乌龙,是紫角乌龙,这下成了老龙聚会了。看龙舟队里的老者虔诚地上香的样子,生怕招待不好,这老龙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似的。

    端午节这天到了,岸边一下来了很多观看的人,四条大龙舟上的划船手都各就各位,我也乐的一颠一颠地跑去看。这些划手都很随便地坐在船上,因为还没有开拔的指令,可能是时辰还没有到。这些龙舟的长短大小不一样。长的有二十五米,短的十八米;长的龙船有五十多人,短的也有三十多人。有领头举旗的,有擂鼓打锣的,还有掌舵的,还有传令的,还有吹喇叭,还有燃鞭放铁铳的,还有专门作揖的,剩下的就都是划手了。龙舟的中间撑着“盘龙伞”,就是电影里皇帝打的那种,还有像圣诞树的那种树。最高的旗杆上挂着一面大旗,有黑色的有黄色的,上写钦敕各种老龙王的名号。还有两条挂着许多三角红旗的绳子从中间的旗杆上往两头挂。整条龙舟那是富丽堂皇漂亮非凡,想要出门做客的样子。最好玩的是传令的,穿一身黑衣服,头戴礼帽,帽上扎红带,腰间扎红绸,肚皮上再打一朵大红花。四个人往前一举旗,活像电影里的滑稽小丑。再看龙舟上各司其职的这些人的服装,那是五彩纷个个不相同:划船的是黄色的,打锣鼓的是红色的,作揖的是紫色的,传令的是黑色。看他们的神情,不是去比赛而是去走亲戚哩。

    时辰到了,大家都坐好,拿好船桨。先是燃放鞭炮,放铁铳,铁铳巨大的声响,响彻云霄,震荡胸怀,像迫击炮一样。于是,领头的一声吆喝,众人齐声唱和,锣鼓“咚锵咚锵”地敲起,船桨和着节奏一齐地划起来,龙舟起程了。龙船歌一般没有什么歌词,领头吼一声大家和一句,雄浑低沉的和声和着高亢嘹亮的领唱,随着船桨起落,很有韵味。锣鼓声,喇叭声,鞭炮声,铁铳的巨响,作揖的老人双手抱拳,他们像出征的壮士告别家乡父老一样。四条龙舟鱼贯穿行,绕场四圈然后扬长而北去,江面上留下了阵阵烟雾和辽远的铁铳声。他们去干什么呢?看热闹的人们不明白。大家都以为那么早就开始训练,肯定还有什么可看的,没想到就这样结束了,唉,今年的端午真不热闹,人们失望的散了。

    划龙舟,人们马上会想到龙舟赛,如果没有了龙舟赛,干嘛还要划龙舟呢?吃粽子,是为了屈原的尸体不要让鱼吃掉,而把米饭包好送给鱼吃。划龙舟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赛龙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端午节的高潮。没有了万人鼎沸的场面,仅看龙舟在江面转圈,当然就不好玩了。回到家里,我坐在窗前看着漓江,心想“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三闾大夫,他在投江时难道仅想到的是“举世皆浊兮,而吾独清”吗?恐怕没那么容易轻生吧。翻开《卜居》:“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这样的困惑恐怕才是我们这位贵族思想家觉得生不如死的关键。正这样想着江边又铳声震天,鞭炮了响成一片。我赶紧过去看,原来是两条其他地方的龙舟来拜访。

    哦,我明白了,今年虽然不搞龙舟赛,但祭龙王爷和龙王爷之间的互访却是重头戏,我们倒是不明白端午节的真意了。只见两船的全体人员个个庄严肃穆,齐声高唱着祝福攘灾歌,曲调古朴悠扬,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从他们双手抱拳当胸的神态,互唱互答的样子,也能猜到三分。一条船唱完划开,让另一条靠上来,两条龙舟再靠在一起唱。上百人的男声合唱,直唱得人心潮起伏,鬼气森森。这可能就是楚文化的特色。岸上守老龙香火的老人给船上每人送一小袋鸭蛋。年青人敬完了茶,唱完了歌。在鞭炮声中,大家又齐声高唱双手抱拳,互敬了一番,在歌声中来访的龙舟徐徐而去,带走了一片的祝福。是的,今年的端午不热闹,但我明白了端午的真谛,那就是祈福攘灾,保百姓平安。三闾大夫,您投江也是这个意思吗?

 

2003年写于桂林图书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