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喝油茶

时间:2011/9/7 作者: 安新洲子 热度: 93445

    很小的时候,隔壁住了一家灌阳县籍贯的人,家中有位老外公,待人十分的友善。我常见他把每餐吃剩的那点剩饭放在簸箕里晒干,觉得很奇怪。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时候就见他在炒完菜后用余火放油把晒干的饭炒成米花,觉得很有意思。他见我很感兴趣,就叫我吃完饭后过去喝油茶,我真的过去了。一进门,只见他们一大家子人正围在锅边端着碗喝那撒了米花飘着几片菜叶的汤, 颜色发黑。老外公舀了一小碗撒上米花递给我,他们一家人象看猴戏一样都盯着我,我喝了一口,扭头就跑到外面把汤吐掉了:真难喝,又苦又涩又辣又咸,那炒米花的香气怎么也抵消不了那苦涩辣咸。他们一家都笑了。从那以后我明白了,这汤就叫油茶。我发现凡是灌阳县的人都喜欢在饭后喝那么一碗,但我并不知道这油茶是怎样做的,喝了又有什么好处。

    后来工作了,同一个教研室的黄老师请大伙一块去她家打油茶,她特地声明打的是恭城油茶。这一回,我是大开了眼界了,才明白这打油茶还有那么一套家什还有那么多的花样和讲究,远不象我小的时候所见到的那么粗糙简陋。首先是那一套家什:一口有手柄小而厚的锅,一把“7”字形的木捶,小的一头是手抓的柄,大的一头是用来在锅里打擂茶叶生姜大蒜用的,还有一个带手柄的竹蔑编的茶滤,当然就还要有一个装茶汤用的汤盆了。这是上面用的,下面用的是火炉,山乡里用木炭,这是最好的,城里人用煤气也只有将就了,最差的是用煤炉,煮出来的茶水都是硬的。我们那天用的是木炭,我说如果把上好的精钢炭磨成粉再用水和了放入各种模子里晒干,做成各种动物和花朵形状,再用它们来煮茶,那煮出来的茶水可就柔和了。我这样一说,大家都说再弄上一队舞女和乐队不是更好?那是古时候帝王将相用的,哈哈。

    茶叶是普通的绿茶,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经过精细加工的反而不好,缺少一种粗野的山乡味,生姜大蒜用黄姜和紫蒜最好,当然普通的生姜大蒜也就可以了。我们一边看黄老师打油茶一边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一群教地理历史教育心理政治幼儿教育的老师们凑在一起,越说越玄,黄老师立刻声明:我这里是平民之家,只有粗茶淡饭招待大家。可当她把火炉烧起来时,放油把茶叶炒香,再倒一点熬好的土鸡汤进去,放入拍好的生姜和大蒜开始用“7”形的木棒打擂,等茶叶大蒜都擂碎了生姜擂成了网状时,她把一大锅熬好的鸡汤倒入那口小锅熬茶汤时,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天天都做这样的平民百姓!大家都笑成了一团。

    油茶在慢慢地熬着,黄老师象变魔术一样地从厨房端出来好多东西:五颜六色的炒米花,炒黄豆还有花生米,青葱翠绿的芫荽,葱花,还有煎得两面黄的鲫鱼,牛肉干,五香豆腐干以及各色小菜。我们都大喊:过年啦,过年啦!我们那个教研室是全校各个教研室中学科最杂年龄差距最大又最好玩最团结的一个教研室。等酽酽的油茶上来时,我们各个都象个小学生一样把双手放在桌上坐好说:请老师教我们怎样喝茶。于是乎:一放米花,二放黄豆,三放花生,四放芫荽,五放葱花,“好啦,小朋友,坐好来。”幼儿教育的林老师柔声细气地说。“我坐好。”我们对幼儿和小学教育非常熟悉,都学着幼儿园的孩子们的样子说。“好,现在开始上茶,请黄老师上茶。”林老师还没说完,我们就抗议了:“怎么能叫老师上茶呢?有违师道尊严,有违师道尊严。罚林老师唱歌,罚林老师唱歌!”林老师是我们桂林市有名的幼儿教育专家, 她奶声奶气地说:“老师我错了,我给大家唱一首歌:《丢手绢》,希望大家喜欢。”于是她又柔声细气绘声绘色模仿幼儿唱了起来,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地开心死了。这时的林老师都已经有五十多岁了。

    笑归笑,油茶还是要喝呀。当那酽酽的油茶冲进装好各种香脆之物的碗里时,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香和清香在客厅里弥漫开了。浓的是鸡汤喷喷的香气,清的是茶香,是芫荽是葱花,喝进嘴里先是炒米花的柔绵然后是花生黄豆的香脆,再过一会儿油茶的滋味出来了:苦辣辛涩鲜咸,六味杂呈柔绵悠长,大有一唱三叹之意——“好:水软,茶香,汤浓,豆脆,韵味十足,得陆羽之真传,有李渔之情韵。”我击节而叹。“听不懂听不懂,又掉书袋子,李渔是谁?肯定是花花公子!”小妹杨老师说。“说对了,奖励油茶一碗。”我的师傅邓老师说。邓老师学富五车,那年他六十多岁了,是学校返聘回来的专家。大家一边说笑一边喝着油茶。聊着天,谈论着恭城的瑶家风俗人情,看着茶叶生姜大蒜在小锅里热气腾腾地在擂棒的擂搓下变得越来越细,端起碗来让那又苦又涩又辣又咸又鲜又香,面上浮着红黄蓝绿相间的香脆之物,六味杂呈香喷喷浓厚绵长的直如琼浆玉液的液体喝进口里,那感觉真有说不出的舒坦,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觉得妙,好,耐人寻味。想象着在天寒地冻的大山里,一大家子人,男男女女围坐在火塘边,老的爷爷讲述着家族的历史传说,中年的爸爸讲大山的脾气生产的技能,姐姐唱起了情歌,哥哥吹起芦笙,那场景一定很美,很富有生态美。那一次的油茶喝得真舒服,其乐融融。

    桂北山区都有打油茶的习惯,大同小异,不管是汉人还是苗人瑶人他们都打油茶,是共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以及长期的文化交流所形成的相似的饮食文化,口味以地域不同而相区别。比如恭城的油茶以小锅为主,特点是浓香厚重酽,精细而讲究。而灌阳油茶来得淡一些,是大锅油茶,随意性强,大锅里面什么吃的都可以往里搁,比如猪肝粉肠黄喉心盖之类。当然这是一般而论,大众的口味,如果要讲究起来,哪个地方的油茶都不含糊。我们去黄老师家喝的那次油茶算是比较讲究的了。

    零四年的时候,恭城县的周胃祠开业了,他们弄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充满恭特色的油茶宴,那一次我是大开了眼界,才知道恭城的油茶不仅仅是山乡百姓用于待客,就是钟鸣鼎食之家亦可用它招待贵宾,同样能大展风采,它可以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进入大雅之堂!那天各旅行社的代表们先观看了广场上的瑶族民俗表演,又参观了周胃祠,然后再吃的油茶宴。这油茶宴顾名思义就是以油茶为主要特色,没想到的是,它几乎每一道菜都与油茶有关,油茶肉圆子是以油茶汁为水搅拌用肉和欠粉做的,油茶鸡,油茶鸭,油茶鱼都是用油茶作为汤汁浸渍再放入锅中焖熟的,还有各色糕点都无不以油茶为水汁和面而为之,色香味型俱全,使得这些平常给人油腻腻,甜津津感觉的佳肴和糕点无不披上了雅绿的素妆,吃起来让油茶的底色飘扬起了各色主菜的旗帜,洋溢着浓浓的地方特色来,使民俗文化与雅致高档结了缘,揉搓在了一起,那感觉真不错。周胃祠最终没能红火起来,并不是油茶这块招牌没有吸引力,而是旅游的区位没有发展到这一地区上来。这一次的恭城油茶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几年,桂林油茶店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了起来。很多有闲的中老年人的早餐都是以油茶为主了,他们吆五喝六地邀上一帮子朋友上油茶店吃早餐去了:二元五角一个人头,油茶管够,来碟船上糕,炒上一盘炒米粉再每人一个鸡蛋,花消不了几个钱却可以坐在那儿聊天,讲点桂林的老板路(民俗和世井新闻)和家长里短,比端起碗来三下五除二一扫而光的桂林米粉可要有滋味的多。晚上则主要是小青年来得多,油茶加上烧烤,田螺,炒米粉,那感觉也挺不错。最近,应老婆之邀到她开油茶店的朋友那儿去喝了一趟油茶。那天,儿子端起来喝了一口,跟我小时候喝油茶一样吐都吐不及。他问:这是什么东东,这么难喝?你们怎么喝起这种饮料来了?

    是啊,我们怎么会喝起油茶这种饮料来了呢?恐怕还是得从药食同源上讲起,从古时候喝茶的方式讲起了,我说。宋代的陆羽,这位茶圣先生喝茶不是象我们今天这样喝茶的,他们是先把茶磨成粉再用火煮沸,是连茶带汤一块吃进去的,所以他们都不叫喝茶而叫吃茶。茶中加生姜,可去寒,《水浒传》第24回王婆给西门庆和潘金莲喝的就是放了生姜的茶汤,据汪曾祺先生《湘行二记》中说,湖南的桃源县也是喝油茶的,喝法大同小异,也是炒米,花生,香黄豆用姜茶汁冲来喝。据说福建山里喝的擂茶,是先把茶叶炒香后与炒香的花生黄豆一起放在一个石臼中用长长的木棒去擂,擂粹后倒出来放进锅里,然后再放生姜大蒜煮,其实也是大同小异了。这种擂茶,据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当时的杭州就喝得十分普遍,也不知什么原因,擂茶逐步退出了中原地带而僻居于山野荒蛮之地了。现在喝茶,是茶叶制作越来越考究,越来越复杂,而冲泡却越来越简单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用水的讲究,茶具的精美,环境的禅意上了。这也符合社会分工的发展:茶叶的制作高度专业化,而具体喝茶就完全个性化了。这种原始打油茶的喝茶方式也就保留在了岭南这些卑湿沤热的山区里了。正应了孔子那句老话:礼失于庙堂而寻诸山野,就比如说我们古时候的很多汉字的发音,它就保留在我们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话语里……。

    我这样引经据典文绉绉地说了一通,儿子听得一头雾水,他眨眨眼说:也就是说古代的人就是这样喝茶的,对吗?我笑着点点头。他说:爸,你真啰嗦!我说:喝茶本来就啰嗦嘛,要么你干嘛不喝白开水去?

    看来,这喝油茶还真有点历史渊源哩。望着熙熙攘攘吵吵闹闹喝油茶的人们,我想:这难道是复古吗?管它复古不复古,只要好玩就行。那晚,我喝了一肚子的油茶,儿子却喝了三瓶雪碧,吃了一堆的烧烤。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