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欧亚地域不同 观念习俗各异

时间:2011/8/29 作者: xxh 热度: 322718

 

 

      我在德国居住的时间虽不算长,一年也不算太短吧。通过我的观察和接触,觉得东、西方人的某些习俗、看法和对一些事物的观点见解与我们差别较大,很不相同,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民族背景、文化素质或者地域之间的差异等原因吧!

东、西方人的审美观点各持已见。德国年轻人不分男女,重视自然美,一身休闲服,一套牛仔装。年轻女性,不施姻粉,不着裙服,入时得体,落落大方。随着年龄递增,中老年妇女为克服自然规律带来的面部老化,哪怕六七旬的老太,出门前一律会好好修饰一番,姻脂粉妆,美容美发,服装鲜艳,大红大紫,四季裙装。否则会被视为对别人不尊重。老年男士更是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毫不含糊。我们中国打扮二字似乎成了年轻人的“专利”,尤其年轻女性偏重打扮,浓妆艳抹,甚至修饰过度,失去了青春自然美。而中年妇女没有梳装打妆的习惯,外出随便,有的还衣冠不整,一付老态龙钟模样,在国外会被认为“污染环境”。有时有的老人也想赶点时髦,弥补生理老化,可能遭来非议。不过近年来,随着开放的深入,为了跟上时代的步子,国内中老年女性也开始得体的修饰和适时的打扮了,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

 

      德国人的住房观念也和我们相异。中国有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中国人连做梦也想当回城里人,住上高楼大厦,享受一下喧闹欢乐的都市生活。当然得有钞票。而在德国,有钱人和富豪们,却纷纷向往郊区、农村,住上独家别墅,以求幽雅安静。我那女婿说,他将来有了钱,发了财,不需上班时,要在林中建房,悠然自在,静享老年安东。我在德期间,每逢周末,一家一户驱车去周边农村,走上田间小径,钻进高耸树林,是他们的最大乐趣。客随主便,我也只好随儿女们,走进那郁郁葱葱的农田防护林,周边古村公园,空气清新,万籁俱寂,是另有一番韶味。记得,一九九三年洋女婿第一次来中国,出于礼貌,我们陪他参观江西南昌市的市容,他对现代玩物,不感兴趣。听说几代名楼南昌“藤王阁”,欣然同意,到达阁前,女儿向他介绍时,说漏了咀,“这座名楼几经风雨,多次被毁,属于重建”,他听说是重建的、新造的,情趣全无,拒不进门。他们对越古越老就越感兴趣。理念不同,我们期盼现代,他们祈求古老,真没折。难怪,外国人喜欢游览西藏呢!

 

     要说富裕程度,德国排名世界前列,属于高税收,高福利国家。人们月工资都在四、五千马克以上。马克最大币值,有五百、一千马克一张。一马克是一百分尼,一分尼相当中国一分钱。现在欧洲改用欧元,币值最大有五百一张,携带方便。

      在德国的超市、店铺或摊点给顾客找零时,一分尼、几分尼,从不见有人说:“甭用找了”、“算了”,更没有人拒收分数钱。如果少找或不找,人们倒很在意和重视,这属正常现象,不认为是吝啬、小气。他们说,不能因为富,拒收小钱,更不能丢弃。德国人家家有储钱罐,小钱一般只进不出,日积月累,定期将不同硬币按数值分类,将银行印制并免费提供的包装纸按规定数捆好,到银行换取整币。有了这种措施,全民重视小钱,爱护硬币,加快了货币回龙。

      德国人的消费观念,似乎相互矛盾。反正我是这样认为的,如他们的住房,家具摆设,时髦高档,更新换代,不惜工本。而另一方面,从现象观视,有时给人一种“吝啬”之感。如他们下餐馆饭店,盘中吃得干干净净,几乎颗粒不留,我特地注意到他们人人都能做到不浪费粮食;家用废油瓶丢弃前,要倒立过来,放一段时间,将油瓶内的余油滴得精光;人们手指拿过卤菜、烤肉、鸡块等粘性的食品汁时,在水冲洗之前,都会用舌头将手指上的汤汁反复舔干净,我初次见到此种举动,不觉有些俗气,甚至有不雅之感。后来,我在街上、饮食摊店等多处观察,德国人普遍有这种舔指头的习惯。他们认为能吃的就不应该浪费,精神可佳。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还有许多,就说颜色吧!本来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颇有地位,连天子即位都是“黄袍加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黄色在中国居然成了淫秽色情的代名词,黄色书刊、黄色影视都在扫荡之列。

       据说“黄色”,在法国的法语词汇里,可没有色情的意思,他们那里说“粉红色”,倒有色情之嫌。而据一位在美国唐人街混了多年的朋友说,在美国,下流淫秽的东西既不是黄色,也不是粉红色,而是用蓝色代表,色情电影就是“蓝色电影”。

      西方文化对白颜色特别青睐,如新娘子要披白色的婚纱。可同一个“白”字,在中国文化中可是有背兴:办丧事是“白事”,说话不算数,是“白说”。吃饭不给钱叫“白吃”。贫困落后是“一穷二白”,连写错字或发错音都是“写白了”、“念白了”。与白颜色相对,红色可是中国人的最爱。在汉语词汇里,形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是“万紫千红”,老百姓日子富裕或生意兴隆叫“红红火火”,办事顺利是“开门红”,受老板、上司宠信就成了“红人”、走“红运”。连投资获利都是“分红”。但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同一个“红”字到了西方那里,不但得不到分,而且成了亏本的代名词。也许是因为忌讳,如果企业支出大于收入时,我们说出现“赤字”,硬是避免把大吉大利的“红”字直接跟坏事拉上关系。

 

       肤色不同,相互青睐。白种人,并不喜欢自己白,他们说,白得没有“血色”,他们喜欢古铜色的皮肤。黄种人,也不欣赏自己是黄腊腊的黄色皮肤,称黄脸婆,尤其女性以求皙白的肌肤。非洲人,当然更不愿意自己是黑色人种啦!

       欧洲人每年一次出国度假,不少人选择去大西洋海岸或去其他蓝蓝的海滨浴场,有的还光着身子,躺于砂滩,晒得彤红。他们不论男女,加大力度休假晒太阳,尽量使自己的皮肤接近漂亮的古铜色。而中国人谁不知道“一白遮百丑”的道理呢?我们中国人只要出门,不但人人手里要打一把遮阳伞,旅行包里肯定还有几瓶让人“晒不黑”的护肤霜。顺便说一句,经营这类产品的厂家、商人,要以不断扩大内需为主,最好别打欧洲市场的主意,在那里,“晒不黑”的“小护士”可不招人喜欢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