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闲庭信步杨氏祠

时间:2011/6/18 作者: 冷清安 热度: 70832

  

 

华阴春秋设邑,战国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历代才人辈出,著书立说者层出不穷,被汉相张良誉为“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之地。2006年的初春,我奉命到陕西华阴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指挥部任职。到任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我随指挥部的同志到工地熟悉情况,在偌大的梁场建设工地西北方向,我发现有一处旧式阁楼。同行的人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杨氏祠堂。当时,由于忙于工作上的事,我没有太多的关注,但在我的印象里却有了抽空前往的想法。

大约过了十几天,因为征地和地方关系协调的事,我们前往华阴市国土局办理相关手续。其间,我意外地发现,就在华阴市国土局对面立有一块高大的牌坊,牌坊上有杨氏祠堂的字样。在此之前,对杨氏祠堂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十分关注。一个春暧花开的日子,我与几位文化局和当地文友走近了这片神秘的土地。杨氏祠堂有着显赫的历史和极高的人文价值,然而现在的祠堂却是一派残垣断瓦、破败不堪的景象,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本是当地最光艳醒目的大祠堂,如今已陷入一片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包围之中。从正门前的街道向祠堂望去,高大恢宏的古老祠堂,经历了西北风沙千年的洗礼,表面已泛着泥黄,墙体千疮百孔,两根擎天石柱也“遍体鳞伤”。屋檐横梁上的木雕和屋顶上的砖雕做工精巧、栩栩如生,可以想见初建时的辉煌。门前一对刻着锦衣的石狮子怒目圆睁,虽经历了世代风云,但依旧雄壮威严,它见证了祠堂的兴衰历史。祠堂内萧条冷清,空旷荒芜,以前是族人集会、祭祀的活动场所,现在已是人烟罕至,大门紧闭。其实,弘农华阴杨氏为中国历史上的望族,千百年来人才辈出。人称“关西夫子”后来四世三公的东汉杨震,开隋一代的文皇杨坚,“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之妃杨玉环,北宋一门忠烈的杨家将俱是出自于华阴杨氏一族。

与其他姓氏不同,杨姓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名门望族——弘农杨氏。杨章之后,杨氏家族把西岳华山作为第二故乡和再生之地,并立志要在弘农华阴重新崛起,再创辉煌。汉时华阴县(现为陕西省华阴市)地处陕西、河南交界处,为秦汉杨氏聚居之所,是杨姓早期故乡,杨震祖籍就在陕西华阴。西汉元鼎四年,弘农郡建立,杨姓遂成了当地的首姓;因此,弘农华阴便成了杨氏公认的郡望。西汉元鼎以后,华阴属弘农郡管辖,故杨姓将郡望称之为“弘农郡”或“弘农堂”,“弘农郡”现为河南省灵宝市东北的旧“函谷关城”。据《辞海》介绍: 杨震(公元59124年),东汉弘农华阴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时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书切谏,被樊丰所诬,罢官自杀。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几位华阴的乡士,提及杨公自有几分骄傲与自豪。

综合相关资料得知:杨震出生于公元59年,出身官宦世家,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为一代宗师。杨震淡泊名利,年轻时多年寓居湖县(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杨村)及潼关等地。他到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今山东省巨野东南)时,以前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时任昌邑县令,为答谢杨震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这就是著名的“四知”故事。如今听这则故事,联想到当下一些欺世之人,做损人利已的事,不省世事公理,倒有掩耳盗铃之感。

杨震不但洁身自好,而且力图澄清当时官场贿赂成风的恶习。永宁二年(公元120年),他升任司徒。司徒身为三公,地位显赫。当时,汉安帝乳母王圣因对安帝有喂养之功,依仗安帝恩典很是放肆,其女伯劳“出入宫掖,交通奸贿”,影响很坏。杨震仗义执言,不避权贵,上书抨击。安帝不但不听谏言,反而将杨震的上书交给王圣等人传阅,王圣那一帮人大为恼恨。后来杨震又遭樊丰等人的诬陷,被安帝下诏遣回故里。杨震在返乡途中,慷慨悲愤地对他的儿子和门人说:“死,本是士大夫的寻常本分之事,我蒙圣上之恩官居上司,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厌恶奸邪的女人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我还有什么面目活于人世……”说完就饮毒酒而死。举而不报,报则必死,由此看来,打击报复的风气那时已成。天下事,世人而为,不公之事,古已有之。几位仁兄一边走,一边笑侃,同感世态的炎凉。

一年之后,汉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人都被处死,杨震平反,除拜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宙赠钱百万外,还下诏以很高的礼仪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

杨震为官忠贞清廉,生活俭朴。他为官10余年,不修豪华宅府,常以蔬菜为食,衣无锦绣,徒步往来不乘坐马车。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开置产业发家致富,杨震坚决不肯,慨然说道:“使后世为清白吏子孙,以吾观之,不以厚乎?”所以,他的几个儿子虽然为官,亦都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前几日,有人写博列领袖毛主席十大不该,没有为毛氏后人留下可继的物质财富。与之比较,颂扬毛公盖世伟绩,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经秦汉,杨氏子息在四百四十余年的繁衍生息中出了弘农望族名垂青史的四世太尉。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生卒年不详。在唐肃宗李亨时(公元756-761年)任宰相。杨绾少年失父,家里很穷,对母亲非常孝顺。他性情沉静,常常独处一室,发愤读书。不好立名,有所论著,也从不向人炫耀。考中进士,补太子正字,玄宗亲自主持殿试,又加试诗、赋各一篇,杨绾都取得了第一名,于是擢升为右拾遗。杨绾曾官至宰相,是唐朝中期的一位名臣。

唐肃宗时,他升至中书舍人,按照惯例,他因为年龄大而被尊为舍人中的“阁老”,而且中书省的办公官署及官员俸禄等款项,他可以分得五分之四。但杨绾却认为同一个品级的官员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不应再以年龄排出等级,这样不利于年轻的人发挥才干,就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他便把办公官署及其他俸禄平均分给所有的中书舍人,以示公允。这样使中书省的所有人对他极为尊重,大家齐心协力,效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而且杨绾的为人也受到朝廷上下一致赞誉。

到了唐代宗年间,杨绾又因政绩突出升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或人事部的副部长,专门负责考核官吏,以决定是提升还是降低官职,实权很大。但杨绾却从不居官自傲,而是公平考选所有官员,精选能人干才,受到众人称赞。与近期的组织部长卖官交易形成强烈的反差。杨绾为官期间曾举荐大书法家颜真卿为刑部尚书,人们都说颜真卿学问好,行得正,有气节,是个杰出的人才。

文化局的同志告诉我,在当地流传甚广的还是关于杨修的故事。杨修的故事被世代文人所歌颂,写入著作中,搬上舞台,其中流传很广的有:“杨修拆门”、“ 杨修啖酪”、“绝妙好”、“ 鸡肋”等。其实杨修之说有很多,但无论如何,杨修是可树之才,可用之才。然如今杨修之才可叹可悲之人仍不尽然。

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会引起内乱,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找借口随便安了个罪名就将杨修杀死了。

杨修死后埋葬在陕西华阴市城区西南方向,古代叫“仁和堡”村南(近代改为“河湾村”),当时立有墓碑一通,碑上书写“汉主簿杨修之墓”字迹可辨。由于没有录入相关的文物保护名册,后来河湾村在规划村民宅基时,将杨修墓包在村中,在当地文物部门的主持下,将杨修墓碑改迁到村西南魏长城遗址上。是年的六月,我们结伴七人前往,可惜无论如何也寻不到历史遗迹和所记载的景象,只好无功而返。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的三代帝王、四代后妃,皆为华阴杨姓人氏,此外还有战国时被称为“五国相王”的著名纵横家公孙衍,清廉为政、名垂青史的“关西夫子”杨震,才思敏捷的三国名士杨修;勇猛无比、胆略过人、有“飞人”之称的北魏名将杨大眼;立隋代周、一统天下、最为海外政史界称颂的华夏帝王杨坚;文武双全、深谋远虑的开国宰辅杨素;才华横溢、革新诗风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书法风貌与颜真卿(史称颜杨)并称的五代时期大书法家杨凝式等。这是一片值得历史记忆的土地,更是一块值得历史耕耘的沃土,然而,值得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这些。

在华阴两年多的工作和生活,光阴荏苒。当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如期建成的时候,我们又奔赴了新的建设工地。此时,传来消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会同华阴市文物局对杨修墓等历史遗迹以及魏长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华阴市人民政府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相信这是个很好的信息,让华阴秉承着厚重的历史不断前行,祝愿华阴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冷清安

通联:湖北省大悟县泉水路中铁二十三局指挥部

邮编:432800

电话:15572516002

赞(1)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6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