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南溪新霁

时间:2011/4/21 作者: 安新洲子 热度: 64399

      南溪山,因位于桂林市南边的溪流之畔,所以叫南溪山。“南溪新霁”为桂林古八景之一,说的是每当大雨初晴,南溪山壁立千仞,岩崖高悬之石壁在清新爽朗的阳光照射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故称“南溪新霁”。南溪山是唐朝李渤开发的,那时的南溪山处于荒郊野外,自从李渤开发以后,古往今来,游人不绝,但古时比现在要兴旺繁荣得多:从唐朝时李渤李涉兄弟到清朝范承勋凡有政声文名的数不胜数,如唐代的李渤李涉,宋代黄廷坚寇准张孝祥李师中,明代武当山更是组织了参观学习的道士团专程来刘仙岩拜访学习,清代范承勋李秉绶等都留下了大量的诗词碑刻,山的主人刘仲元更是声名远扬。可近百年以来,南溪山沦为二流公园了,是南溪河水变臭了还是因其没有新的亮点可以开发了呢?

      还没有进得公园大门,南溪山的雄姿就展现在了眼前,山石洁白,两边高中间低,形如马鞍,又象一架屏风,薄薄的一片横亘在树荫蓝天之间,有一种清丽挺拔之意韵。进得大门来,绿阴匝地,花草鲜美,高大的榕树,亭亭的棕榈,一簇簇的桂花,还有修竹竿竿,一块巨大的石头挡在了眼前,上刻“桂林山水甲天下”七个大字,大字的旁边有此诗的出处原文,石碑大气,造形优美,可这七个字刻在此,总觉得不对劲,为何?因为此原文是在独秀峰山脚下的颜公读书岩,放在这儿有张冠李戴之嫌,难道南溪山这样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名山居然就没有一句题刻可以题在大门之中石头上?独秀峰一支独秀,高标出众;叠彩山层层叠叠犹如彩绸相叠;伏波山有伏波将军马援,这南溪山又有什么可以自傲而挺立的呢?抱着这样一种想法,我又迈进了不知走过多少遍的南溪山公园了。

      步入南溪山公园,桂林中心公园的那种偃狭之感荡然无存了,因为它地势开阔疏朗,公园前半部分的庭院道路纵横曲折,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一簇一簇的花草碑石相隔,有曲径通幽之感。河边茶室的一个绿色屋角映称在招摇的白色石山之际,显得格外清幽,几棵参天大树如伞盖一样张展着枝丫,那是走到了河边了。树下石桌石凳边有不少人,大多是老人孩子,妇女。老人打牌,妇女孩子嬉戏游玩,好一副天伦之乐图。隔河翘望,南溪山屏列崖巘,斗丽争高,空蒙之中横在彩萃之间,白色的石壁,如果不看那两个山头,你都不会把它当成山来看了。山谷如一个开口向天的圆弧,这圆弧上石牙交错,错落有致,一个小石峰在左边的山崖下耸立而出,不经意一看,是一个手指,从侧面一想象,倒像一个姑娘了。传说她就是孟姜女,她在北边哭倒了长城后,不知归途是何方,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桂林,看见南海观音正赶着一大群动物如大象,骆驼,乌龟和马往北边而去,知道是观音化海中礁石去修长城,不由悲从中来,她哭喊起来:长城都被我哭倒了,你怎么还赶这些石头去修长城呀?一语道破了观音的法术,于是这些大象骆驼就变成了石山留在了桂林,这位孟姜女现在还站在山脊上背靠着岩石哭呢!

     南溪河,溪水应该是清冽甘甜的,宋人刘希旦白龙洞中题刻可以证明:“洞前有溪焉,名曰金莲港,其水长清可濯可汲……”明人周进隆也在白龙洞中的题刻中写道:“谁开此洞清溪头。”何时溪水变臭了呢?应该是民国以后的事了。这南溪河上有桥,名曰将军桥,自古以来就是桂林南边的交通要道,史书记载五代时楚汉相争,楚之名将吴怀恩曾在此桥上力劈三员吴将,故称将军桥。太平天国曾在此伏击尾随而来的清兵,击伤广州副都统乌兰泰,乌兰泰重伤而死。现在公园内河上这座桥是后建的,它蓝瓦白墙廊式桥体,如一道亭台式走廊横跨南溪河,蓝瓦桥眉下黑底金字:“南溪新霁”四个大字跃然入目。过了桥,左边的堤坝下绿树环绕,中间用片形大石叠出一口井来,一个提水轱辘,两个嫣然的小女孩子正在提水玩着,井水清冽,这就是白龙泉了。明代魏浚说:“桂泉多可饮,而白龙为最”,现在它旁边的南溪河都臭了谁还敢用它来泡茶呢?那年头它可是贡泉呀。

      上登山石阶,石阶旁有一棵女贞树,果实累累,它是妇科良药。上了台阶仰天看山:古崖高耸,赫然一个大洞,洞顶一簇钟乳石延挺而出,沿洞顶仔细年看去,一个长达十几米的圆形凹槽随着岩洞弯曲成一道圆弧蜿蜒入洞,这就是白龙洞得名之景了,不信你看石壁上还有象龙鳞一样的石纹哩。古人众多的石刻可以证明这一点:宋代关蔚宗苗子居等五人同游白龙洞记中说:“石之穹隆隐隐然若神物化去而留其迹,洞之名盖亦旧矣。”宋代刘希旦刻诗曰:“人说洞中有白龙,至今一变已遗踪”。明人付伦也刻石题诗日:“白龙已去几千载,鳞甲犹存空洞中,神物有灵生气在,不施甘雨发狂风。”明朝时白龙都已经离去几千载了,我们当然就更看不见了,这样看来好像真有其事一样,神乎其神了。石洞高敞宽阔,洞顶“悬崖挂树洞门绿,”是青藤吗?不是,分明是榕树,悬空高攀,看的我头颈都酸了。入洞口,一块大石挡在正中,上刻有碑文,是养生汤方。宋代刻在石头上的药方很少见,值得一提。这是宋代吕渭刻在刘仙岩中的摩崖石刻,说的是此方的配制方法和服用功效以及来历:宋皇 至和年间,刘君因犯事被贬来桂林,巧遇刘仲元,刘先生口授了此养生汤方。这时的刘仲元已经百余岁了,刘君锡服用此汤后在五岭中几年一点病都没有,后回到襄阳,活了九十岁。当年刘先生说:清晨洗漱罢空腹喝此汤,可保这一天平安,身体安康。如果每天都这样喝,终生无疾病,可见此方的重要性,这可是南溪山镇山之宝了。公元1122年吕渭把它刻在刘仙岩的石壁上传之后世,造福后人。这样一幅珍贵的石刻,理应重视,可把它重刻在石上放在白龙洞口,怎么看都有点不伦不类:迫不及待了吧?还没轮到你上场呢,你怎么就急着跳出来了呢?南溪公园山北都是游山玩水,品山论景,记事说道的。这坐下来谈玄论仙,讲修身论法,那是后山中的事,你怎么插队跑到前面来了,不觉得突兀吗?如果把这个石刻放在一进公园的大门处,那倒也不失为一件具有提纲挈领之作的石刻,起到一个揭示南溪山主题的作用也未可。可把它放在白龙洞口又想干什么呢?肯定是商业运作了,商业耐不住性子,跳出来跑到前面而来了,因为一般游客是不去后山的。如果唐代的李渤,李涉兄弟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他会说他“既翼之以亭榭,又韵之以松竹,似方丈,如升瑶台”他花了那么大功夫,主宾都没有玩得尽兴,都还没有感受到“丽如也,畅如也。”你就把人拖去喝宋人的养生汤,也太不给我这唐人面子了吧?毕竟这南溪山是我开发的,我命名的呀。

      进了白龙洞,高敞的石洞两壁上题满了石刻,各个朝代的都有,一道铁栅栏封住了里面深处的洞穴,不让进了。十年前此洞尚向游人开放,里面乳石森然,各具神态,只因现在开发的溶洞太美,轮不到它展现那点小家碧玉玉树临风的秀色,只好暂避锋芒以待时机和变数了。它也曾经有过一段风光的时候。进到里面一点,左边石崖上,一幅摩崖石刻映入眼帘:“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留,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这是李渤临离开桂林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南溪山的依依惜别之情。来到洞口大厅,右边陡峭石崖上几条电线?不对,不是电线,分明是树根,是石山榕树的根,好家伙,那根居然象电线一样斜拉着从洞口往里探索着长着,攀住了石崖边,探进了石缝里,象有人拉直了一般直直地斜拉着。记起来了,十年前左边的洞口也有那么一棵石山榕,也象电线一样直直地从岩洞中垂直生长下来,可那是垂直的呀,这可是斜拉着的。赶紧看左边十年前那棵石山榕:长大了,都长成手臂那么粗的一棵大树了,上面枝繁叶茂,当年的树根,你也不会把它当树根而会当成树干了,虽然它仍然是树根,它也不直了,弯曲着,扭了几扭,莽蛇似的,是在诉说岁月的流失吗?再看东北角,隐隐约约地看见两个铁环,有两个支脚钉在石崖上,那又是什么呢?很明显那是固定东西的铁箍子,固定什么呢?一打听,原来是二战时期桂系的军械修理厂在山洞里,它肯定是固定烟通用的。

      出了山洞,顺石级沿山脚往北走,下十几步,右边石壁上又有一磨崖石刻,好眼熟的字体,看那个“丈”字,那一捺捺得象一支船桨,明摆着是黄山谷的字体:“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峥峨,李成不作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这黄山谷黄庭坚完全被桂林山水所折服倾倒了,以至于发出这样的感叹。

      登上台阶,一堵红墙一个山门把去路隔断了,进了山门,原来里面是个寺庙,记得这位置应该是元岩,李渤,李涉兄弟开发游览南溪山的序文和诗都应该在寺庙的洞壁上:是啦,找到了,昏暗的光线,氤氲的烟霭,斑驳的石壁,看也看不清,辩也辩不明,可几行字映入眼帘“桂水过漓山,右汇阳江,又里余得南溪口,溪左屏列崖巘,斗丽争高-----/。”当年李渤是从漓江溯南溪河而上来的,这地方楱莽丛生而平地上“园田鸡犬,疑非人间”很费了一番功夫开发了此山,他们把经过刻在这元岩洞顶口上了。而现在这儿都变成了佛堂了,中间坐着的是观音吗?两排巨大的守护神金刚之类的张牙舞爪怒目圆睁,李渤李涉笔下的情韵风怀没有了。走吧,继续上山。

      出院门,顺山路上台阶,树木荫翳,鸟语花香,石级左弯右绕,又向山崖峭壁延伸过去了,一个岔路口,抬眼西边石崖:“泗洲岩”几个大字刻在了崖壁上,明朝隐僬书写,石匠李仁松,李国政刊刻的。正打量着,几个佛龛样的石洞跃入眼帘,好一个天然佛龛呀:涵进山体的一个石洞,分成两部分相连着,上部如一个倒扣着的碗,下面如一个佛龛,光光滑滑的比人工雕刻的还要圆润光亮,这是怎样一种力量呢?有水的波纹荡漾在山壁间,是水的功劳,没错,也只有水才有那样的伟力!几亿年前水在这儿被山体一挡形成旋窝,在水流的转动剜挖下,挖出了这么一个石涵。进得泗洲岩,岩洞顺山趁势弯了一个弧又穿破了山壁在悬崖上开了一个洞口,从内往外看青山绿水楼房街道跃然入目。下临百丈深崖,山体上岩溶高悬,树木咬定岩缝在绝壁上招摇。转过身来看石洞内,洞顶岩石一浪一波,两边洞壁上方,象手风琴键盘一样整齐排列着莲花花瓣一样的岩纹,直看得我屏气疑神大气都不敢出:多美呀,真是大海的神韵了。这儿在三亿六千万年以前确实是大海,但这溶洞肯定没有三亿六千万年的历史,那说是海的遗韵总可以吧?

      往回走,出了泗洲岩继续往东北沿石级上山,来到一个平台,这是龙脊岩了,过去又叫丹室,它与元岩,白龙洞都是相通的,李渤说“洞曲通坎嵎”,巨大的石钟乳悬挂在洞口,李渤称其为“乳溜凝化诡势奇状,仰而察之,如伞如軬 ,如栾护支撑,如莲蔓藻井------”这古人的比喻凝炼准确,看起来似懂非懂倒也觉得贴切而含蓄,暂且引用吧。千奇百怪的钟乳石下是红墙绿瓦的房顶和院墙护住了石山的洞口。再抬头向东峰一路看上去,一条山脊从东北高耸的山峰上绵延而下,真象龙脊一样。一座亭子,翼然于两峰中间的山梁横卧于我的头上十几米处,这是李渤所说的:“又翼之以亭”的亭子吗?登上去了,沿途层岩叠石,又砉然裂开,如巨斧猛劈如仙剑轻削,危如也睚如也,叫人胆颤心惊,会掉下来吗?登上了,回头一看:“牛郎”二字映入眼帘,看对面,果然是“织女”二字,哑然失笑,真败兴,俗不可耐!红亭里有几个人在下棋,一个老人在吹萧,这倒有几分仙韵,还敢往上攀登吗?“游人禁止通行”一个路牌挡在了眼前,回头吧,前面确实无路。不敢呈强,悬崖绝壁,千岩叠嶂,下临深渊,手脚都没处攀附,谁敢去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呀,要珍惜生命。

      穿过龙脊亭往后山而去,一直往南走,是一个小山峰,一块巨石危然矗立,登峰而呼,神清气爽,转而向西而下,是去刘仙岩的路,那可是南溪山的精华所在。来南溪山而不拜访刘仙岩真是过宝山而不入。清代张鹏展曾说:“桂林山洞多奇峭,昔人比之骖鸾而胜绝,尤推刘仙岩”那么刘仙岩究竟怎么样“比之骖鸾而胜绝”呢?从龙脊亭往西北方向的后山下去,石级严然,藤葛漫坡,石级顺着山坡往西而去。当石级变成了石板路,路边草树丛生时,透过郁郁葱葱的绿叶草丛,可见漓江边上的斗鸡山正葡伏于地上,昂着头盯着对面的穿山。又上台价了,可别往上走,那边路不通,是悬崖。往下扶拦而下,下到底,到了平坦的石板路,是从岩石中间下来的,往西北方向一看,不由得“呀”地一声惊呼,好一个洞天福地,只见前方山壁上一排矮矮高高的石洞,分明是敦煌的莫高窟嘛!桂林岩洞一般都口小而洞长幽深,透着诡秘和恐惧,可这石窟宽敞明亮,给人幽密中带着温暖和阳光,这种一排几个天然石窟又不深而且首尾相连相通,又在半山腰上,在桂林石山中并不多见。站在洞口的斜对面展望过去,只见绝壁峭岩上疏疏落落地扎根着顽强的杂树,临地一米多高的石壁被剜出一个低矮的石窟,宽有三米,接着又剜出一个高约三米前后都透着空的洞,又剜出一个往下剜的更深更宽的石窟,真如人工开凿的一般,抑或是陕北窑洞?攀肩搭背,勾搭着,前搭后勾,一气呵成,真不可思议。石洞顶有三幅摩崖石刻,看不清漠糊了,石窟里石刻遍布,洞眉上有三个大字“刘仙岩”,是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仙岩了。刘仙人,叫刘景,字仲远,自号太空子,桂林人,家住南溪山下,先为屠夫,后经商云游四方,在宋京开封相国贾昌朝家一住二十年,在这期间偶遇方士,回桂林即出家修行,住南溪山这个山洞,通经学尤喜老庄周易,遍游名山大川四十年,探真访道行医散药,与达官显贵往来交接,名声大振,当时著名道士,紫阳真人张平叔与刘交厚,写有张真人歌相赠。嘉祜年间,广南西路转运使李师中曾拜访过刘仲元,养生汤方就是刘留下来的,他活到118岁后脱离肉身化仙而去,神乎其神。这石窟里满是宋朝以来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云游道士求仙众人的石刻,横的竖的,什么李师中,张孝祥,曾布,吕愿忠,笔墨纵横洋洋洒洒。瞧那有一幅刘仙人的像,清代大画家李秉绶摹刻并有赞“仙像刻于岩际千有余载,风雨剥落恐久愈失真,兹特榻出重摹,将半像为全体,镌之于石以垂永远,后之景慕仙风者得瞻其道貌而弥切宛在之思欤”。再看刘仙人身着宽袍大袖挺肚仰头一付乐天哈哈笑的姿态,可惜脸部被人用凿子敲得麻麻点点,看不清了。宋代张孝祥有诗曰:“河目甚口须髯怒张人貌而天者耶?其骨已朽,其人不死与天地齐年耶?山高谷深变化成空,一笑相从惟我与公。”也是题在刘仲元像旁的。那幅像已不清楚了,当年张孝祥一见刘仲元的像就惊为天人。宋代刘希旦刻石以表思慕之情怀:“仲远他年剔自山,昔曾修炼是岩前,丹诀已存青峰上,仙迹尤在碧崖边,云里从教凭出入,洞中未审此日还,灵根浑挂苍冥外,应有芳名代代传。”刘仙人怎么会有那么高的身望评价呢?仅仅是因为他活了118岁还是最后成仙而去呢?我找到了宋人吕渭刻在洞壁上的养生汤方的真迹了。诵读了几遍,似乎明白了,一低头,一幅刻在两洞中间相连石壁上的石刻映入了眼帘,石刻不大仅仅十个字,笔力酋劲透着苍桑和洒脱:“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看题名:“寇忠憨公书,守器子上石”,原来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寇准题的。想当年金戈铁马,他强拉着皇帝督战保住了江山,虽签定了“澶渊之盟”可他抗金功不可没。他生活奢华,以至他的爱妾茜桃写诗讽喻道:“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寇老先生被贬到岭南,来到了刘仙岩,题下了这十个大字,是自己顿悟了吗?还是在提教后人?刘仙岩指的是一排的三个互相接转而下的石洞,洞中仙迹斑斑:大洞小洞一个套一个,一个接一个,洞壁上水流冲击旋转剜出的石窝,长的圆的条状的比比皆是,奇形怪状,还有仙床竖卧在内,横卧的是仙台,都是天然的,洞都不深,仅十来米有的才五米,来拜访求仙或几百年后寻访仙迹的人们络绎不绝,感悟之石刻有许多,如宋佘先生论金液还丹歌:“-----天地能禀赋,人不能返人之已衰,父母能生成人,不能全人之不死。”宋人赵夔赠佘公老人诗更有见地:“为人八十有三岁,游历名山几洞天,若问老翁何所得,无心学道不求仙,不求仙仙自然,练气炼形精亦炼,精全神旺合长年。”见解不俗啊。刘仙岩是一个两层的洞窟,从“一洞天”盘桓往下有台阶旋转着,旁题:“螺岩”。象田螺一样,下到下层仰头回看,宛如层层楼宇,想当年应有殿堂楼阁的,要么武当山二十多道士住哪又在那儿学习探讨呢?清代张鹏展描写说:“径窦窈窕出没于山腹,亭阁隐现空翠间,深玲珑备极幽致”。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吗?一定是依势造形不掩石窟之仙态才行。可惜没有人把它画下来以供观瞻。走下来了,再往南走下十几米又是一洞,是穿云岩,说云可以从洞中穿过。再往前是玄岩,还有老君洞,老君洞有三尊石像,可惜都被削了头。这个石窟群真是神仙洞府,到处都充满着神仙气息。

      下得山来,仰望着高耸直插天际的南溪西峰,山崖绝壁上斑斓相间,还有藤蔓在风中悬崖上飘荡,那麻麻点点的是什么?象一张网,用照相机长焦把它拉近来一看,原来还真是一张网,是钢丝网,兜住要风化的大石头以免砸坏了山脚下的建筑。唉,几亿年了,能不风化?再长的岁月也有尽时,这刘仙人命再长,真能与天地同寿?天地也有尽时呀。我不禁又想起了寇准的那句话:“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说得对呀。如果把这句话刻在大门的石碑上会怎样?南溪新霁,有顿悟之意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